成語《以暴易暴》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以暴易暴:yǐ bào yì bào
詞源:《史記·伯夷列傳》:“及餓且死, 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 不知其非矣。’”
詞由: 伯夷和叔齊都是殷代孤竹國國君的兒子。孤竹君在世時, 就打算立叔齊為王。孤竹君死后, 叔齊要伯夷繼承父親的王位。兩人相互推讓,都不愿為王,最后二人都跑到周文王那里去了。文王死后, 武王繼位不久就出兵討伐暴君殷紂王。武王出發那天, 伯夷、叔齊拉著武王的馬, 勸告武王不能做這么不孝不仁之事。武王不聽勸告仍然發兵討紂。伯夷、叔齊心中極為不滿,就編了支歌來唱, 歌中有這樣兩句:“以殘暴去代替殘暴, 還不知道這不對啊!”
詞義: 用殘暴勢力代替殘暴勢力。以: 用; 易: 改變、更換; 暴: 殘暴。指統治者換了, 暴虐的統治沒有改變。
書證: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周三》:“此輩實繁有徒, 不可善諭,難免用武。請即假館君家, 微勞所不敢辭。吏轉念去一狐, 得一狐, 是以暴易暴也, 游移不敢即應。”
上一篇:成語《以德報德》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休養生息》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