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久假不歸》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久假不歸:jiǔ jiǎ bù guī
詞源: 《孟子·盡心上》:“孟子曰:‘堯舜性之也, 湯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歸, 惡知其非有也?!?/p>
詞由: 儒家提倡仁義, 大家都認為為人處事應當以仁義為標準,這樣,仁義就有真偽出現了。孟子說: 象堯舜、湯武所倡導的, 是真的。堯舜的本性就是仁義的, 湯武是加強修養, 身體力行的。春秋五霸所說的仁義, 就是假的。他們不過是借了仁義的名義, 行霸業之實。他們一直打著施仁行義的旗號, 一直假借著仁義的名義, 從來也沒有想真正按仁義去辦事, 時間一長, 大家也就看得清楚了, 也就痛恨他們的所謂仁義了。
詞義: 長期假借一個好聽的名義,一直不按這個名義所要求的那樣去做。假:借,假借; 歸:歸還。后多用來說明借了人家的東西,長期使用、占用, 而不歸還。
書證: 謝國禎《平景孫事輯·著述考》: “謝山《鮚埼亭集》本欲仿此,然謝山歿后, 其遺稿為杭世駿借去, 久假不歸, 后之編刻者, 多未能如原旨也。”
上一篇:成語《舉枉措直》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義無反顧》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