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柴珮珍
短篇小說。作者張弦。最初發表于《上海文學》1980年第1期,后收入《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評選獲獎作品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版),是張弦一篇富有代表性的力作,被評論家認為“是1980年短篇小說最重要的收獲之一”,曾獲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它寫的是一個偏僻的山村一家三個女性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愛情遭遇。大女兒存妮趕在1955年家鄉的豐收之后來到世上,潑潑辣辣地長大,過早地發育成一個健壯、豐滿的大姑娘,十九歲時,母親傳給她的那件當年作嫁妝的葵綠色毛線衣,已因為太小而緊繃在身上。她代替了一連生下三個妹妹的多病的媽媽,幫助父親挑起了家庭的重擔。雖然苦、累,她卻總是樂呵呵地不知道什么是愁。可后來她與青年小豹子發生了感情,變得沉默了。他們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一個封閉的小山村,并不知該怎樣正確地愛,原始的沖動使他們付出了昂貴的代價:存妮投水身亡,小豹子鋃鐺入獄,但如此結局并沒引起鄉鄰對他們的絲毫寬容。存妮臨走時,還想到把那件被伙伴們當作奢侈品的葵綠色毛衣留給了自己的妹妹荒妹。荒妹比姐姐小五歲,出生在荒年,自小身體孱弱,存妮的遭遇在她心頭留下了沉重的陰影,她害怕和憎恨所有青年男子,成了個難以接近的孤癖的姑娘。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青春的來臨,穿著那件葵綠色毛線衣已經繃得難受時,她變得活潑了,愛說愛笑了。就在這時,團支部書記許榮樹在她的生活中出現了。她開始惶惑、害怕、躲避,實際上內心又在渴求。許榮樹在團員會上談“愛情”問題,引導人們致富,還公然為小豹子抱屈。這些使荒妹感到新奇,但她又為許榮樹對小豹子的態度而憤恨。然而這一切畢竟吸引著她,影響著她。當母親要為她包辦婚事時,她喊道:“不!我不要!”“你把女兒當東西賣!”一句話刺傷了母親的心:她在和女兒一樣的年紀,不就是這樣向自己的父親喊叫,最后在土改工作隊的支持下,勇敢地與自己的“情郎”結合的嗎?“這是怎么回事?日子怎么又過回頭了?”她感到震驚而惶惑,“她恨自己苦命,恨這塊她帶著青春和歡樂的憧憬來到的土地,這塊付出了大半生辛勤勞動,除了哀愁什么也沒有給她的土地!”荒妹在喊過之后漸漸鎮靜下來,她要去找許榮樹,她深信許榮樹會出個最好的主意,“告訴她該怎么辦”。小說嚴峻而深沉地揭示了封建意識如何憑借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的貧困和政治生活中的不正常狀況,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之交的中國農村一隅,猖獗地吞噬著年輕的生命,扭曲正常的人性,壓抑美好的感情,使我們可愛的神州大地出現了“被愛情遺忘的角落”,實際上是沒有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不毛之地。作者巧妙地截取了母女三人不同時期愛情遭遇的片斷,在三種命運的對比和交織中揭示其性格的聯系和沖突,引出深刻的歷史教訓,尋覓大地回春的信息。精心選擇富有表現力的細節,是小說藝術上獲得成功的一大特色。由作者改編的同名電影獲好評,作者也因此而獲第二屆“金雞獎”最佳編劇獎。
上一篇:葛菲《被審判的金錢與金錢的審判——記溫州地區樂清縣的“抬會”事件》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襲其貌似的麒麟楦》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