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群策群力》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群策群力:qún cè qún lì
詞源: 漢·揚雄《法言·重黎》:“漢屈群策, 群策屈群力。”
詞由: 楚漢相爭中, 項羽曾身經七十余戰, 所抵擋的被擊破, 被殺戮, 從未失敗過, 連劉邦也害怕他,可后來垓下一戰,身邊只剩下二十八名騎兵了,最后被漢軍圍困在烏江邊上。項羽對部下說:“這是老天要滅亡我啊,并不是我打仗打得不好!”漢代的學者揚雄很不同意項羽的這種看法,他在他的《法言·重黎》中評論說:“楚、漢相爭,所以漢勝楚亡,不是什么‘天之亡我’,而是項羽的剛愎自用,他不能象劉邦那樣,能盡量調動和發揮群眾的智慧和力量!”
詞義:大家想辦法,大家出力氣。群:集體、大家。策:策略、謀劃或主意。
書證:宋·陳元晉《漁墅類稿·見鄭參政啟》:“實賴同心同德之臣,亟合群策群力之助。”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四四回:“至于自強之道,求其在我,禍福無門,唯人自召。群策群力,庶有成功。”
上一篇:成語《美輪美奐》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老嫗能解》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