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拔本塞源》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拔本塞源:bá běn sè yuán
詞源,《左傳·昭公九年》: “伯父若裂冠毀冕, 拔本塞原, 專棄謀主,雖戎狄其何有余一人?”
詞由: 到了春秋時代, 周王室的勢力逐漸衰弱, 有些諸侯各行其是,甚至侵犯王室利益。晉國的梁丙等率領陰戎 (少數民族) 進攻周朝的穎地。周景王派大夫詹桓伯前往晉國,指責他們侵擾周朝, 甚至造成戎人占據中原的罪責。詹桓伯嚴正指出: “我們對于晉國來說,猶如衣服有冠冕, 樹木流水有本源, 老百姓有謀主一樣。如果晉國裂冠毀冕,拔本塞源,專橫地丟棄謀主,那么,即使象戎狄這樣弱小的民族, 心里也沒有我們周天子的。”晉國的叔向和趙宣子認識到晉國確實做了些錯事, 造成了不良影響, 就向周朝認錯賠罪。
詞義: 拔起樹根, 堵塞源頭。本:根本, 根源。比喻丟棄根本。
書證: 章炳麟《儒術真論》:“惟仲尼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知天為不明,知鬼神為無, 遂以此為拔本塞原之義, 而萬物之情大著。”
上一篇:成語《抱關擊柝》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攬轡澄清》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