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呶呶不休》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呶呶不休:náo náo bù xiū
詞源:唐·韓愈《五箴·言箴》:“不知言之人,烏可與言?知言之人,默焉而其意已傳。幕中之辯,人反以汝為叛;臺中之評,人反以汝為傾。汝不懲邪?而呶呶以害其生邪!”
詞由:韓愈秉性正直,不善逢迎,看到朝政有弊端,便上書進諫,這就引起唐帝王的不滿,因而連遭被貶降職。他在碰了不少釘子以后,就寫了《言箴》,警戒自己說話要謹慎。他說:“對于不通道理的人,何必同他多講?要是懂道理的呢,也往往用不著你開口就知道你的意思了。在官場上爭論幾次,人家就以為圖謀反叛;在衙門里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人家就以為你存心拆臺。那你還不接受教訓嗎?還要嘮嘮叨叨做什么呢?難道要害自己的性命嗎?”
詞義:嘮嘮叨叨,說個不停。呶呶:形容說話嘮叨;休:停。
書證:毛澤東《評國民黨十一中全會和三屆二次國民參政會》:“日本帝國主義不敢向共產黨說出半句誘降的話,對于國民黨則敢于連篇累牘,呶呶不休,勸其降順?!?
上一篇:成語《吹彈得破》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哀絲豪竹》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