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南山可移》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南山可移:nán shān kě yí
詞源: 《舊唐書·李元纮傳》:“初為涇州司兵, 累遷雍州司戶, 時太平公主與僧爭碾硙……元纮遂斷還僧寺。竇懷貞為雍州長史, 大懼太平勢, 促令元纮改斷, 元纮大署判后曰:‘南山或可改移, 此判終無搖動。’”
詞由, 唐代的李元纮, 是個不畏權貴的人, 在雍州當司戶, 即負責管理戶籍和審理民事糾紛時, 能以公正的態度處理案件。有一天, 一個和尚來控告太平公主搶了寺院里的磨坊。李元纮詳察案情, 磨坊確是寺院產業, 于是判決要太平公主歸還。太平公主是唐高宗之女, 武則天所生。雍州長史竇貞非常懼怕太平公主的權勢, 知道后就急忙命令李元纮改判。李元纮不但不改,反而在原判后面寫了十二個字:“南山或可改移, 此判終無搖動。”
詞義: 終南山也許可以移動。表示既已定案, 就不能有所改動。
書證: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三:“問官申辯百端, 終以為南山可移, 此案不動。”
上一篇:成語《賣劍買牛》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南蠻鴂舌》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