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賣劍買牛》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賣劍買牛:mài jiàn mǎi niú
詞源:《漢書·龔遂傳》:“民有帶持刀劍者, 使賣劍買牛, 賣刀賣犢。”
詞由: 漢宣帝時, 渤海地區(qū)的百姓因遇到嚴重災荒, 無法謀生, 紛紛舉起刀劍起義。朝廷便派龔遂擔任渤海太守, 去渤海平息暴亂。龔遂到任以后, 嚴令各縣停止對起義百姓亂加殺戮, 百姓只要放下武器,一概不予追究; 同時,他還下令各縣, 不許官兵干擾農業(yè)生產。龔遂還誘導持刀劍起義的農民,“賣劍買牛, 賣刀買犢”,放棄武裝斗爭, 從事生產自救。農民在龔遂的誘導下, 賣掉刀劍, 買回耕牛、農具,從事耕種。人民生活逐漸有所好轉。
詞義: 賣掉刀劍, 買回耕牛。原指放下武器, 從事耕種。后比喻改業(yè)歸田或壞人改惡從善。
書證: 宋·蘇軾《分類東坡詩·卷十八·次韻曹九章見贈》: “賣劍買牛真欲老, 得錢沽酒更無疑。”金·元好問《示崔雷詩社諸人》詩:“賣劍買牛真得計, 腰金騎鶴恐非才。”
上一篇:成語《單刀赴會》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南山可移》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