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力挽狂瀾》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力挽狂瀾:lì wǎn kuáng lán
詞源:唐·韓愈《進學解》:“先生之業,可謂勤矣。抵制異端,攘斥佛老;補苴罅漏,張皇幽眇。尋墜緒之茫茫,獨旁搜而遠紹,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于既倒。”
詞由:韓愈在文中虛構一個國子先生與弟子對話,講述“進學”的道理,并表現作者遭貶斥不得重用的牢騷。弟子稱贊國子先生有這樣一段話:“先生于學業,可以算得上勤奮了。抵制異端,排斥佛老。補充儒學說不到的缺漏,闡發儒學的微言大義。尋求茫茫失傳了的儒學之道,獨自廣征博搜,承續先哲,防堵百川泛濫而使均向東流,挽轉已經傾瀉的狂波再使之掉頭。就是說,讓百家學說都歸于儒,拯救儒學的衰退局面。”
詞義:全力使猛烈的波浪順水而流。狂瀾:猛烈的波浪。比喻以巨大的力量挽救、扭轉險惡的局勢。
書證:董必武《祝朱總司令六秩榮壽》:“欲挽狂瀾于既倒,不隨流俗與同俗。存雄是謂能行健,合有春秋似大椿。”
上一篇:成語《剖腹藏珠》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勞燕分飛》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