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擊缽催詩》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擊缽催詩:jī bō cuī shī
詞源:《宋史·王僧孺傳》:“竟陵王子良嘗夜集學士,刻燭為詩。蕭文琰曰:‘頓燒一寸燭,而成四韻詩,何難之有?’乃與丘令楷、江洪等共打銅缽立韻,響滅則詩成,皆可觀覽。”
詞由:南齊的蕭子良,是武帝的第二子,封為竟陵王。從小就有雅士風度,性好清尚,而又札才好士,因此各地的才學之士都游集他這里來。蕭子良和這些有才學才的人,經常在夜晚聚集在一起,在蠟燭上做上記號,限定時間寫一首詩。有天晚上,蕭子良說:“蠟燭點燒掉了一寸,做一首四韻詩,怎樣?”蕭文琰說:“這有什么難處呢?”于是就和丘令楷、江洪幾個人,敲打銅缽立韻。銅缽的聲音一停止,詩也就寫成了,并給在座的人傳閱。
詞義:南北朝梁朝的蕭文琰在敲擊銅缽的一剎那就寫成了一首四韻詩。催詩:催促之下寫成詩篇。比喻詩才高,詩藝強,文思極為敏捷。
書證:宋·陳師道《和李使君九日登戲馬臺》:“登高能賦屬吾齊,不用傳杯擊缽催。”
上一篇:成語《擊碎唾壺》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剖腹藏珠》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