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拄笏看山》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拄笏看山:zhǔ hù kàn shān
詞源: 南朝·宋·劉義慶 《世說新語·簡傲》: “王子猷 (王徽之) 作桓車騎參軍, 桓謂王曰:‘卿在府久,比當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視,以手版(即笏)拄頰云:‘西山朝來,致有爽氣。’”
詞由:東晉時候,有個叫王徽之的,在大將軍桓溫手下當車騎參軍。有一次, 桓溫將軍對王徽之說:“你到了我這里好久了, 該替我照料府里的公事。” 王徽之不發一言, 眼睛直望著天空, 而后用手版支著自己的面頰,答道:“西山朝來, 致有爽氣。”意思是: 我看到西山那邊, 多么迷人, 使人舒適、爽快。
詞義: 用手版支撐著面頰看山。拄:支撐。笏: 古代大臣上朝時拿的用以記事的手版。舊時比喻在官而胸懷閑情雅致。
書證: 宋·陸游《春晚書懷》:“脫巾漉酒從人笑, 拄笏看山頗自奇。”清·黃遵憲《歲暮懷人》詩之二三:“輸與清閑陽朔令, 朝朝拄笏飽看山。”
上一篇:成語《折戟沉沙》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拒人于千里之外》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