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投鞭斷流》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投鞭斷流:tóu biān duàn liú
詞源: 《晉書·苻堅載記》:“以吾之眾旅, 投鞭于江,足斷其流, 又何險之足恃?”
詞由: 五胡十六國時, 前秦皇帝秦王苻堅在統(tǒng)一了北方的基礎(chǔ)上, 又野心勃勃地向江南擴張。公元382年, 苻堅召集群臣商議攻打東晉之事。大臣石越勸阻他說:“晉國據(jù)有長江天險, 百姓又肯出力抵抗, 不宜動兵。”苻堅卻傲慢地說:“我有這么多的軍隊, 只要把士兵的馬鞭投到長江之中, 就可以使江水?dāng)嗔鳎瑬|晉又有什么天險可以依仗呢?”苻堅不聽勸阻, 于第二年親自率兵七十八萬,進攻東晉,結(jié)果大敗而歸。詞義: 把所有的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斷水流。比喻人馬眾多,兵力強大。
書證: 元·鄭廷玉《楚昭公》第二折:“只待要投鞭兒截斷長江 探囊兒平吞了俺這夏口。”
上一篇:成語《才高意廣》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折戟沉沙》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