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忍心害理》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忍心害理:rěn xīn hài lǐ
詞源: 《論語·憲問》:“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朱熹集注:“子路疑管仲忘君事仇,忍心害理,不得為仁也。”
詞由: 有一次, 子路同孔子在一起談起管仲。子路說:“齊桓公請魯國殺了自己的兄弟公子糾, 大臣召忽也因此死難。管仲卻不肯以死盡忠, 后來還做了丞相, 輔助桓公。這樣忘君事仇, 忍心害理, 還稱得上仁嗎?”孔子不贊成子路的看法,駁斥他說:“桓公糾合諸侯, 創建了許多事業, 卻不用刀兵, 這都是仰仗管仲的力量啊! 還有誰能象他這樣富有仁心呢!”
詞義: 心地殘忍, 傷害天理。忍:殘忍、兇狠。
書證: 清·李汝珍 《鏡花緣》 第十回:“此時若教拋撇祖親, 一人獨去, 即使女兒心如鐵石, 亦不能忍心害理至此。”
上一篇:成語《心煩意亂》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忘年之交》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