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孺子牛》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孺子牛:rú zǐ niú
詞源:《左傳·哀公六年》:“齊景公愛庶子荼,死前遺命立荼為君。死后,陳僖子欲立公子陽生,鮑牧對僖子說:‘汝忘君之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
詞由:春秋時,齊景公十分喜愛自己的小兒子荼。有一次,景公為了逗他玩,就口銜繩子,裝作牛,讓兒子牽著走。兒子不小心跌倒在地,把景公的牙齒也拉斷了,鮮血直流。可是景公一點也不生氣。他臨死的時候,立下遺言,要讓荼繼承他的君位。景公死后,大臣陳僖子要立景公的另一個兒子陽生做國君。大臣鮑牧對僖子說:“你忘記了景公做孺子牛折斷牙齒的事嗎?”
詞義: 原指景公銜繩裝牛讓孩子牽著玩。后用來比喻甘愿作人民群眾的公仆, 為他們服務。
書證: 魯迅《集外集·自嘲》詩:“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為孺子牛。”郭小川《登九山》詩:“人在變, 思想在變, 多少英雄甘當孺子牛。”
上一篇:成語《學而時習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家喻戶曉》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