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末點號的一種,形式為“?”,用在疑問句或反問句末尾,表示疑問、反問的停頓和語氣。
人們在言語交際中,除了以陳述句的方式表情達意外,還常常以問話的方式提出問題。這些問題,無論是正面詢問、反問、設問,還是責問等,只要表達的是疑問的語氣,句末都得用問號。
從結構上說,疑問句分為四類,就是是非問句、特指問句、選擇問句、反復問句。不管是哪種類型的疑問句,末尾都要用問號。
問號除了用在疑問句后這一主要用法外,還用在反問句、設問句后面。此外,還有一些特殊活用。
一、基本用法
1.用于是非問句末尾
表示句子完了以后的停頓和疑問語氣,希望對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例1】清楚了嗎?
清楚!
能保證完成任務嗎?
能!
(趙琪《英雄》)
【例2】小船到了潭中心,另一位向我提出個新問題:“同志,你是從省里來的?可見過武漢長江大橋?什么時候完工?”
(沈從文《新湘行記》)
【例3】雷鋒同志,春節還出差嗎?
(陳廣生《人民的勤務員》)
【例4】可是那老者卻繃著臉,一本正經地繼續問下去:
“你看不見?”
“是啊,看不見。”
“你睜開眼看看,我在哪里?”
“我睜不開。”
(蓋叫天《默》)
是非問句的結構基本和陳述句相同,疑問的語氣可以通過語調來表示,有時也在句尾加語氣詞“嗎”來加強疑問語氣。【例1】就是以陳述句加語氣詞“嗎”來完成疑問任務及表示停頓的;【例2】是說話人提出一種看法,一個判斷,希望對方給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例3】是肯定的是非問句;【例4】是否定的是非問句。【例2】、【例3】、【例4】句式簡單,內容清晰,對話一方可明確回答,在理解上不易產生歧義。
2.特指問句是句中有“什么、誰、怎么、哪”等疑問代詞,句尾可以用“呢”類的語氣詞。
通過疑問詞提出疑問點,希望對方針對疑問點作出回答,表示疑問語氣的句子。
【例1】“那你后來吃到東西是什么時候?”……“那第二天你吃了什么?”……“晚上嘛,我不好意思再在他那兒吃,可另一個同學來了,知道我沒什么著落,硬拉了我去他家,當然吃的還可以。怎么樣?還有什么不清楚?”
(阿城《棋王》)
【例2】巡警把車停下來問大娘:
“您兒子是誰呀?”
“我兒子是主席。”
“什么主席?”
“正主席,什么都管。”
巡警們互相看了看。
“……是政協主席嗎?”
“是。”
“他叫什么名字?”
“老五。”
巡警們又互相看了看。
“您家在哪兒住?”
“前邊兒,房子里長棵石榴樹的就是。”
巡警們就什么都不說了。
(劉恒《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
【例3】“祁永年?你老多了……去,可惡!”
不待見,咱走。
別走,說會兒話,實在悶得慌。
“你兒子呢?”
找女人去了。
“你女人呢?”
趕集沒回來。
(錦云《狗兒爺涅槃》)
【例1】需要對話一方回答吃東西的時間及所吃東西的名稱;【例2】要求對話方回答他兒子的名字、職務和家庭住址;【例3】則是在詢問對方的妻子和兒子到哪里去了。這3例都需要對話一方明確作答,都有針對具體問題的疑問詞,這種句型的標點符號的使用不易出錯。
3.用在選擇問句末尾,表示停頓
選擇問句是問話人提出幾種可能的情況,希望答話人加以選擇作出回答。這種問句,不論是單句形式還是復句形式,雖然包含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選擇項,但仍然是一個完整的句子,表達完整的意思,因而只在句末用一個問號,句中各項之間用逗號;但有時為了強調各選項的獨立性,也可以在各項之后都用問號。
【例1】究竟是像雷鋒那樣活著,做一個大公無私的高尚的共產主義者有價值有意義呢,還是做一個自私自利的人,或者是開一個“公私合營”的雜貨鋪,一年四季患得患失的過一生有意義呢?
(魏巍《路標》)
【例2】她是從四叔家里出去就成乞丐的呢,還是先到衛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
(魯迅《祥林嫂》)
【例3】要求離婚的理由是什么?性格?性格怎么了?文化,這構不成理由。是不是發現她不忠實?與別的男人通奸?絕對沒有。是不是生理上有缺陷?是不是有對你的殘害傷害?你怎么什么也提不出來?還眼淚汪汪?你要是這樣脈脈含情為什么還要離婚?
(王蒙《活動變人形》)
【例4】是站在他們的前頭領導他們呢?還是站在他們的后頭指手畫腳地批評他們呢?還是站在他們的對面反對他們呢?每個中國人對于這三項都有選擇的自由,不過時局將強迫你迅速地選擇罷了。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例5】會議是上午開還是下午開?
【例6】蕭楚女是男的還是女的?
【例1】、【例2】反映的是選擇問句的一般情況,每種可能的情況構成一個選擇項,幾個選擇項組成選擇問句,選擇項之間用逗號,問號用在最后一個選擇項之后;【例3】、【例4】的選擇問句是強調每個選擇項的獨立性,所以在每個選擇項后都用問號,這就組成了句群。而且,組成句群的每項都很短,所以,強調選項獨立性的意味更加明顯;【例5】、【例6】反映出當選擇問句的選擇項比較短時,選擇項之間也可以不用逗號。
4.表示反復問句末尾的停頓
反復問句也叫正反問句,說話人用肯定和否定重疊的方式提出問題進行詢問,希望對方作出回答。
【例1】你看,像我這樣的一個殘兵敗卒,還有使人幸福的資格嗎?
(夏衍《上海屋檐下》)
【例2】四鳳的年紀很輕,她才十九歲,是不是?
(曹禺《雷雨》)
【例3】“您怎么了?是不是哪兒不舒服?”
(許蓮順《都市傷痕》)
反復問句與選擇問句容易混淆,關鍵在于反復問句用的是肯定與否定重疊的方式提問,希望對方在肯定與否定之間作出回答,所以答語上的針對性較明確,且問號只會放在句末。選擇問句的各選擇項之間則沒有必然的關聯,對話方的回答甚至可以超出問話一方中給出的各選項,另選答案,且問號位置較靈活,句中句尾都可用問號。
5.用于反問句的末尾,表示句末停頓和反詰語氣
反問句是無疑而問,明知故問,使用反問句是為了更有力地說明自己的觀點,句末常常用“嗎”、“呢”來加強語氣。上面四種類型的疑問句都可以構成反問句,不過以是非問句和特指問句構成的居多。反問句的答案就在問句之中,這種句子,常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末尾常常要用問號。
【例1】跟了錢鵬志那十幾年,宴前酒后,哪次她不是捏著一把冷汗,任是多大的場面,總是應付得妥妥帖帖的?走在人前,一樣風華翩躚,誰又敢議論她是秦淮河得月臺的藍田玉了?
(白先勇《游園驚夢》)
【例2】也許,那天夜里,沿岸的許多同志,各個解放區的許多同志,都是在一種焦急和不安當中度過的吧?誰不知道蔣介石是個最無信無義的大流氓?誰不知道是美帝國主義在支持蔣介石政府挑動中國的內戰?
(方紀《揮手之間》)
【例3】我倒不怪他。愛情絕不是強求得來的,而且越強求越覺得自己沒身份,以至于惹得人家的討厭。我只恨我自己太沒有主張了。怎么會讓人家討厭,自己一點不爭氣?
(張恨水《金粉世家》)
【例4】難道你還不了解我嗎?
【例1】、【例2】與【例3】均是由特指問句構成的反問句。【例1】前一個問號用否定的語氣表達肯定的意思,后一個問號用肯定的語氣表達否定的意思,而且還含有是非問句,暗指沒有人能指責“錢夫人”的不是;【例2】是用肯定的形式表達否定的意思;【例3】是用否定的形式表達肯定的意思,兩種表達方式都是為了加強語氣;【例4】是典型的反問句形式。
【例5】我說著,談著,睡著,在無聊的空閑中浪費我的光陰——像這樣的一個人怎么能說是有生命?在我,若得不到豐富的、充實的生命,那么活著與死亡又有什么區別?
(巴金《龍》)
【例6】馮鐵匠 為什么呢?是我的把式不地道?還是教得不得法?
丁雙喜 不是!
(老舍《神拳》)
【例7】看見了甘蔗林,我怎能不想起青紗帳!
(郭小川《青紗帳——甘蔗林》)
【例5】是由選擇問句構成的反問句,選擇問句中作者的真實意思要靠語境來確定;【例6】中作者提出的幾個選項都是否定的,顯示出對話一方的反問語氣特別強烈,有時甚至強烈到用嘆號;【例7】就是為表達反問語氣的強烈,改問號為嘆號的典型例子。
6.用于設問句句末
設問句是特殊疑問句,特點是無疑而問,自問自答。說話人為了突出意思的中心,引起讀者的注意,以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鼓動力,而有意采取的自問自答的方式。設問句通常是就下文要說的內容先提出問題,然后再說出自己的看法,其中提出問題這一部分要用問號。
【例1】他覺得心中一片茫然。去研究生辦公室么?不,現在如果去那里,他會把事情弄得不可收拾。去圖書館么?他覺得興味索然。
(張承志《北方的河》)
【例2】為什么今天要搞個送行的陣勢呢?一是他們在濟南搞了我們一下,無理取鬧!我們就還他一箭!這叫做“來而不往非禮也”。第二,他們這次走后,不會再來了。給他們留個紀念。
(鄧友梅《我們的軍長》)
【例3】她哪兒不相信?她相信的,只因她自己沒有女兒,沒有壓歲錢好給,心里不快樂就是了。
(琦君《壓歲錢》)
【例4】有時認著墻上的斑駁痕想,明天未必便爬到哪里吧?但出乎意外,明晨已爬到了斑駁痕之上;好努力的一夜功夫!
(葉圣陶《牽牛花》)
【例1】連續設兩問,作者又連續的自己做了否定的回答,表現了主人翁當時的茫然失措和內心的焦躁不安;【例2】陳毅軍長此刻的自問自答,活躍了大戰前的氣氛,也鼓舞了戰士們的士氣,還相當于做了個戰前動員;【例3】的自問自答,既是“琦君”的爺爺在回答自己,又是在安慰幼小的琦君,平息她的不滿和困惑;【例4】為突出牽牛花的“一夜努力”,作者通過設問和回答來引起讀者的注意。
7.當句中某些詞語的準確性可疑,或有待證實時,可以插進一個問號,問號外邊加上括號
有些歷史人物的生年或卒年不詳,或不確實,其他歷史年代不詳或不確實,也用問號表示存疑,問號外面也要加括號。多見于古籍文獻或文史類通俗讀物。
【例1】這所房子蓋在山坡挖出來的一塊平地上,是個四合院,住著籌備海軍學校的職員們。這座訓練營已住進了一批新招來的海軍學生,但也住了一營(?)的陳勇。
(冰心《我的童年》)
【例2】胡風卻是一個積極分子,他參加了“國民外交后援會”(?)的工作,我在小說十一章里寫的方國亮就是他。
(巴金《懷念胡風》)
【例3】韓非(約公元前280—前233年)生活在戰國末期,他和李斯(?—前208年)都是荀子的學生。
(郭齊家《中國古代的學校和書院》)
【例4】恩格斯在《古代社會》(1877年)寫作的同時寫的《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1876?)一文中,只提出勞動——思維——語言這三者差不多是在一個階段中產生的,并沒有答復思維與語言何者為先的問題。
(陳原《社會語言學》)
【例1】是作者懷疑陳勇是否是屬于一營;【例2】則是對胡風參加的是不是“國民外交后援會”,記得不十分清楚,有懷疑;【例3】是對李斯的出生年月不知道,用問號代替;【例4】是對恩格斯的這本書到底寫于何時不能確定,他們都是嚴謹的科學論文,不能含糊處理,所以就在問號外加括號表示此事還有待考證。
8.在數學算式或科技論文中,問號表示有待運算的結果
【例1】1994+199.4+19.94+1.994=?
(馮惠愚主編《小學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優化解題題典》)
【例2】從720與506的積里減去44除57728的商,這個題當中不加逗號時,是可以有三解的。(1)720×506-57728/44=? (2)57728/(720×506-44)=? (3)(720×506-44)/57728=?
(徐仲華《為什么要學習標點符號》)
9.文章的題目或小標題如果是疑問句形式,可以在末尾加上問號
【例1】《如何讀透歷史教材?》
(郭毓麟《中學歷史教學》2003年第11期)
【例2】《這也是一個人?》
(葉圣陶《這也是一個人?》)
二、誤用辨析
問號主要用來表示疑問句末尾的停頓,一般用來提出問題。有的人誤以為句中用了“什么”、“誰”、“哪”等疑問詞就是疑問句,其實不是這樣。“什么”、“誰”等疑問詞固然常用在疑問句中,但也可以用在非疑問句中,表示陳述語氣。
1.多用問號
使用問號常見的毛病就是把非疑問句當成疑問句來處理,在句末加上問號。實際上,有的句子雖然用了疑問詞語或者疑問形式,但并不要求回答問題,只是陳述一種疑問情況的陳述句,并沒有構成疑問句,句末應該用逗號或句號等。
(1)在間接問句后面錯誤地使用問號
陳述句中帶有疑問代詞“什么、為什么、怎么樣、如何”等,或帶有“是不是、能否、能不能、要不要”等疑問格式的句子,要分析是直接問句還是間接問句。多用問號的錯誤主要是在間接問句的后面使用問號。一個句子是直接疑問句還是間接疑問句,不能只看有沒有這類疑問詞,要看它是不是希望對方回答或后面是否有答案。要求對方回答,或自問自答,就是直接疑問句,句末用問號;反之,則是間接疑問句,句末不能用句號。如:
【例1】 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橋的消息傳出后,許多人都非常關心這座立交橋怎么建?那里的近千株樹木將怎么辦?
(1994年全國高考題)
【例2】她已經好幾天沒到廠里去了,不知道他們糕點廠跟港商合資的事到底怎么樣了?她擔心著呢。
(《新華文摘》1997年第2期)
【例3】如此待親友,交情可謂至誠至厚。現在想想,不知是什么滋味?
(《散文》1995年第5期)
【例1】該句中雖含有兩個疑問詞“怎么”,但都在謂語動詞“關心”的統領之下充當整個句子的賓語,整個句子表達的并不是疑問語氣,而是陳述語氣。所以,該句第一處問號應改用逗號,第二處問號應改用句號;【例2】“到底怎么樣了”一語在句子中充當賓語補語,是陳述語氣而不是疑問語氣,問號應該改為句號;【例3】看似疑問,實則表述的是一種否定語氣。
(2)在選擇疑問句的中間使用問號
如果選擇關系的復句中使用了連接詞“是……還是……”,前后分句只有合起來,才成為一個完整的選擇復句,這種句式的特點是各分句所表示的意思“或此或彼”,不能并存,必須從中“選擇一項”,所以這種表示選擇的疑問句中間一般不用問號表示停頓(因為問號是一個獨立的疑問句的形式標志,也就是表示一句問話完了之后的停頓),只用一個逗號表示一下停頓就可以了,而在句末則要用問號表示疑問和停頓。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多項選擇問句,且句式較長時,也可以在每項選擇問句末加上問號,變成連續的單項選擇問句,這樣便加強了疑問、責問、反問的語氣,這不能算誤用。如:
【例1】貝貝,你是想像強者那樣尋找成功的機會呢?還是想像弱者那樣找到千百條失敗的理由?
(《母親的話》)
【例2】今天去呢?還是明天去呢?我實在拿不定主意。
(1993年全國語文高考題)
【例1】只有兩個選擇項,按照規范用法,“你是想像強者那樣尋找成功的機會呢”后面的問號應該改為逗號;【例2】“今天……明天去呢?”是一個選擇問句,所以只能在句末用一個問號,分句“今天去呢”后面應該改用逗號。
(3)在條件復句中使用問號
問號是表示疑問句句末的停頓。條件復句中表條件和結果的分句,前后關系緊密,只有把前后分句合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句子,不能在兩個分句中使用問號。
【例1】能不能克服學習上的這個難關?就要看我們克服困難的毅力和勇氣怎么樣?
(《試題與研究》)
【例1】前一個分句表示“結果”,后一個分句表示“條件”,全句是條件復句。從意思上看,整個句子不是發問,不表示疑問的語氣,說明一種實施,因此,應該將“這個難關”后面的問號改為逗號。
(4)在陳述性的肯定否定的形式中使用問號
一般情況下,把含有“能不能”“有沒有”“知不知道”“來沒來”“是否”等詞語的形式叫做“肯定否定的形式”。所謂“陳述性的肯定否定的形式”是指包含有肯定否定形式的句子從整體上分析是陳述的語氣,那么,句末就不能用問號。
【例1】我們說的做的究竟能不能解決問題?問題解決得是不是正確?關鍵在于我們是否理論聯系實際,是否善于總結經驗,針對客觀實際,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一切從實際出發。
(《雜文選刊》)
【例1】中的“能不能”、“是不是”、“是否”等用了肯定否定的形式,有疑問結構,但都是陳述性的,只能在末尾用句號。遇到這類句子,根據所表達的意思,仔細分析它的語氣,確定該用什么樣的標點符號。
(5)在近似疑問的非疑問句中使用問號
近似疑問句不同于間接問句中的帶有疑問詞的句子,它可能不是引語,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句子存在,而不是作某一句子成分。這種句子要聯系上下文反復體會語意,如果句子含有強烈的疑問語氣就用問號,否則,就不用問號。
【例1】一心一意地鉆研數學,搞得他發呆了。有一次,自己撞在樹上,還問是誰撞了他?
(《哥德巴赫猜想》)
【例1】中的“誰撞了他”雖然是疑問句式,但實際上是作者陳述文章主人公撞樹的狀態,并沒有疑問語氣,后面的問號要改為句號。
2.少用問號
少用問號是指在該用問號的地方,不用問號。在使用問號方面,多用問號的情況比較多見,少用問號的情況則較少出現。但也并非完全沒有,常見的誤用情況是在連續追問的問句中該用問號的地方沒有用問號。而按照規范用法,如果含有疑問的句子,一個接一個地連在一起,獨立成句,構成連續的追問,每一個疑問句后面都要使用問號。
【例1】你的小女兒,她叫什么名字,我能和她一塊玩嗎?
【例2】難道這種愛只能貯藏在心里,難道這種愛要永遠變成被吮吸干枯的話梅核,沒有一點兒滋味?
(《悠悠話梅香》)
【例1】“她叫什么名字”和“我能和她一塊玩嗎”雖然句式較短,但仍然是兩個各自句意和結構都完整的問句,所以,“她叫什么名字”后面的逗號是錯誤的,應改為問號。同樣道理;【例2】兩個“難道”領起的句子是各自結構獨立、語意完整的問句,后面的逗號要改成問號。
3.在倒裝問句中問號前置
倒裝成分之間用句末點號倒裝句雖然有句子成分的倒置,但仍然是一個完整的句子,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因而全句只能用一個句末點號,倒裝成分之間應用逗號。
【例1】“到底去還是不去?我的小姑奶奶。”
(1993年全國高考題)
這是一個倒裝句,“我的小姑奶奶”是全句的主語。凡是倒裝問句,問號應置于句末,才能準確表達出疑問或反問的語氣。不能一看到發問就加問號。句中,問號應置于句末,前置謂語“到底去還是不去”之后應改用逗號。
4.在引用疑問句時,問號必須放在引號內
在文章中直接引用疑問句時,不管這個疑問句是處在句中還是句末,都要保留問號,且要放在引號內。因為疑問句只有帶著引號才能表示疑問語氣,而之所以引用他人話語或文章中的疑問句必然是引用其疑問語氣的。
【例1】誠如《寓感蟋蟀》詩所說:“本因能鳴常在野,哪因好斗苦隨人”?
(《文學評論》1997年第5期)
這一例句中的問號放在引號外面,疑問語氣就成了引用者的了,而實際上疑問語氣是所引詩句固有的,引用者并沒有疑問語氣在內。所以,引號應該移入引號內。
上一篇:句號的使用方法與技巧
下一篇:嘆號的使用方法與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