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花·紫藤》詠紫藤花詩鑒賞
藤花紫蒙茸,藤葉青扶疏。
誰謂好顏色,而為害有余。
下如蛇盤曲,上若繩縈紆。
可憐中間樹,束縛成枯株。
柔蔓不自勝,裊裊掛空虛。
豈知纏樹木,千夫力不如。
先柔后為害,有似諛佞徒。
耐著君權勢,君迷不肯誅。
又如妖婦人,綢繆蠱其夫。
奇邪懷人室,夫惑不能除。
寄言邦與家,所慎在其初。
毫末不早辨,滋漫信難圖。
愿以藤為戒,銘之于座隅。
白居易這首詠紫藤的詩寫得別具一格。一反詠花必頌花的傳統,從反面立意,別有寄托。全詩可分兩部分。從開頭到“豈知纏樹木,千夫力不如”為第一部分,余下為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里,詩人形象描繪紫藤花的特點和習性。寫紫藤花繁盛如蒙葺,其葉也青青可觀。接著筆鋒一轉“誰謂好顏色,而為害有余”。不再稱頌紫藤花顏色之好,而是對其害處口誅筆伐。而在這聲討聲中,也并非是架空行文,而是緊緊圍繞藤的特點:纏繞樹木來運筆,所以就描繪紫藤的植物習性來說,還是刻劃得很形象生動的。“下如蛇盤曲,上若繩縈紆”以蛇、繩二字來形容藤之彎曲盤折可謂充滿詩人厭惡之情。“柔蔓不能勝,裊裊掛空虛。”生動逼真。由于作者立足點是站在同情被纏繞的中間樹上,所以詩人發出感慨:“先柔后為害,有似諛佞徒。”轉而進入對紫藤纏樹致枯這一現象解剖分析,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要君王警惕那些諛佞徒。他們在說好話、動聽言辭時,君王往往聽著舒服入耳,不易察覺。就象那紫藤一樣柔軟、附和、難以識別拒絕,天長日久,那些奸佞獻媚之徒一旦得勢便會致君王于死地,就象致樹枯一樣,到那時就悔之晚矣。那怎么辦呢,就是防微杜漸,在毫末之時就要明察。并勸人以此藤為借鑒,銘之于座,時時提醒自己。詠物詩貴在有寄托,不然,就千篇一律成了植物圖志了。正是人們的社會地位、政治思想各有不同,所以在賦物時才能呈現千差萬別的個性色彩,體現不同的思想情懷。或贊其高潔以寄托自己憤世之志;或贊其艷麗,以抒發自己向往欽慕之意。千花百草,姿容各異。人各有志,也不能相強。正所謂智者見智,仁者見仁。紫藤花在白居易筆下就成了被諷刺的對象,是社會生活中阿諛奉迎小人形象的體現者。從詠花詩的鑒賞來說,可謂別開生面,聊備一格。人們在觀賞大自然界的艷麗百花時,可以賞心悅目,如醉如癡,或贊其色,或頌其香,獲得審美的愉悅的享受,如果在觀賞之余,能引起一番理性思索,探討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奧妙,甚至引起驚警和反思,不也同樣是一種美的欣賞和享受。從這個意義說,應該承認白居易這首詠紫藤花詩有獨到之處,其標新立異之功不可沒。當然,詩中將紫藤比作妖婦人惑夫,流露了封建士大夫的歧視婦女的偏見,不足為訓。
上一篇:李德裕《憶新藤》詠紫藤花詩賞析
下一篇:王惲《紫藤花歌》詠紫藤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