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苦讀成就《論衡》
王充(27—97),字仲任,會稽上虞人(今屬紹興),他的祖先從魏郡元城遷徙到會稽。王充年少時就很愛學習,后來他到京城太學(中央最高學府)里學習,拜扶風(地名)人班彪為師。《論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國歷史上一部不朽的無神論著作。
王充的父母很開明,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把他送進私塾讀書了。但是命運是無常的,有一次,王充從私塾放學回家,正想著今天先生教的知識還有哪些不解之處,遠遠地卻看見自己家的院子里隱隱地有許多人。王充心里一驚,難道是病情加重的父親出了事?出于對父親的擔心,他三步并做兩步走,直奔屋內。一進屋就看見父親床上蓋著白布單,母親正在旁邊慟哭。王充悲痛地大喊一聲“父親”,就一頭撲到床前,淚水如泉水般涌了出來。從此,王充就失去了父親,本來就很貧困的家庭更加困難了。由于家里只有母親一人勞動,所以生活日漸困難,再也拿不出錢來供他讀書了。
一天早晨,王充邁著沉重的步子來到學堂。對先生提出退學,先生聽王充說明原因后,很為王充惋惜,送給他幾本書,鼓勵他繼續讀書。
王充退學回到了家里后,白天出去干活,晚上就點起油燈讀書。不久家里的書全讓他讀完了,可是書中有許多疑難問題還不能解答。他多么希望能多讀些書,多么希望能有老師給他指點迷津啊。但是出身寒微,家境貧困的他,哪里有錢買書呢,何況地方上也很少有書買賣。那時的書要么寫在絹帛上,要么寫在竹簡上,除了政府收藏外,只有國家辦的學校里有書可讀,平民要讀書實在太難了。但是這一切都沒有阻礙這位好學深思、性格內向的青年,倔強的他帶上簡單的行李卷兒不遠千里走到洛陽,打算在洛陽拜師求學。洛陽城里有許多書店,每天王充都到書店去讀書,讀后把疑難問題記下來。
當時,有名的史學家班彪在太學講學,王充聽說班彪的學識非常淵博,心中十分仰慕。可是,太學是貴族子弟學校,一個平民子弟怎么進得去呢?但王充沒有放棄,他決心向班彪請教。可是由于他衣衫破舊,所以一連幾次到班彪家去,都被勢利眼的守門人擋在大門外面。一天,王充又去拜見班彪,恰好班彪正從大門出來。王充一見班彪,倒地便拜,說:“弟子拜見先生,請您收我為弟子。”
班彪看到這個青年人如此恭敬急切,就叫王充進入自己的家里與之交談。談話后,班彪深感王充是個難得的人才,就推薦王充到太學學習。王充進入太學后,學習更加刻苦了,他經常向班彪請教各種問題,班彪也悉心教導這個虛心好學的學生。
王充在洛陽除了師從名師外,還窮讀群書。那時洛陽南門外槐樹林中有個專賣紙墨書籍的集市,他就經常到書攤上去找書讀。他記性好,過目不忘,居然因此而“博通眾流百家之言”,這就為日后的寫作打下了根基。后來,王充終于寫出了“疾虛妄古之實論,譏世俗漢之異書”——《論衡》。
妙語點睛
王充的《論衡》一書可以說是我國古代的一部“百科全書”。能夠擁有如此廣博的視野,是長期的知識積累的結果,這種可貴的鉆研精神非常值得后人去學習。
警世良言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論語》
上一篇:海瑞節儉至極
下一篇:王安石不講吃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