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訓儉示康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世稱涑水先生,北宋陜州夏縣(今山西)涑水鄉人,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散文家。司馬光自幼嗜學,尤喜《春秋左氏傳》,他主持編寫的《資治通鑒》是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史。
司馬光一生崇尚節儉,從不講究吃穿,穿的衣服只要能御寒就可以,吃的東西只要能充饑就足夠了。但是他卻很干凈,從來不穿臟衣服出去。他常常教育兒子說,在吃穿上一定不要太奢侈。為了使兒子認識崇尚儉樸的重要性,他曾經以家書的形式寫了一篇論儉約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強烈反對生活奢靡,極力提倡節儉樸實。他提出,古人以儉約為美德,今人以儉約為恥,實在是要不得的。他又說,近幾年,社會風氣不好,講排場,擺闊氣,當差的穿的衣服和士人差不多,下地的農夫腳上也穿著絲鞋。為了酬賓會友,經常是幾個月聚集在一起,大操大辦酒席。他非常痛惡這種糜爛陋習。司馬光在文中還贊揚了宋真宗、宋仁宗時李魯宗道和張文節等官員的儉約作風。并援引張文節的話“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告誡兒子一定要勤儉持家,不要奢靡浪費。司馬光為了教育兒子警惕奢侈的危害,常常詳細列舉史事以為借鑒。
司馬光雖貴為宰相,但家中幾乎沒有積蓄。即使到了晚年,家境也并不富裕。有一首詩真實地描寫了他儉樸的生活狀況:“貧家不辦構堅木,縛竹立架擎酴醾。風搖雨漬不耐久,未及三載俱離披。往來遂復廢此徑,舉頭礙冠行掛衣。呼奴改作豈得已,抽薪換舊折四籬。來春席地還可飲,日色不到香風吹?!彼抉R光一生都力戒奢侈、謹身節用。他在《答劉蒙書》中說自己“視地而后敢行,頓足而后敢立”。為了完成《資治通鑒》這部歷史巨著,他不但找來范祖禹、劉恕、劉斂當助手,還要自己的兒子司馬康參加這項工作。當他看到兒子讀書使用指甲抓書頁時,非常生氣,認真地傳授了兒子愛護書籍的經驗與方法。他告訴兒子在讀書前,先要把書桌擦干凈,墊上桌布;讀書時,要坐得端端正正;翻書頁時,要先用右手拇指的側面把書頁的邊緣托起,再用食指輕輕蓋住以揭開一頁。
司馬光還不斷告誡孩子:讀書要認真,工作要踏實,生活要儉樸。表面上看來這些都不是經國大事,實質上卻是興家繁國之基業。正是這些道德品質,才能修身、齊家,乃至治國、平天下。在他的教育下,兒子司馬康從小就懂得了儉樸的重要性,并以儉樸自律,后歷任校書郎、著作郎兼任侍講,也以博古通今,為人廉潔和生活儉樸而稱譽于后世。
妙語點睛
儉樸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現在的節約正是為了以后長久的發展。司馬光教子節儉正是對兒子道德的培養,德與儉,息息相關。這一點值得所有人去學習。
警世良言
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
——司馬光·《訓儉示康》
上一篇:召信臣革除奢靡
下一篇:吳隱之賣狗嫁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