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
子貢問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說:“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揭示出了處理人際關系的一條重要原則,那就是人應當多從他人角度考慮事情,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于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也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之一。人除了要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需關注他人的存在,要有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概念,切勿有高人一等或施恩他人的想法及做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一理念從淺層次上說,是指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要“送給”別人;從深層次上說,則是一種換位思考。人要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如果你不想別人以你不喜歡的方式對待你,那么,就不要以此方式去對待別人。
我國古代有眾多“推己及人”的先賢,像“大禹治水”故事中的大禹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理念的崇高典范。
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務時,剛剛結婚。當他想到治水的緊迫性時,告別妻子,率領27萬治水民眾吃住在治水前線。他夜以繼日地進行疏導洪水的工作。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最終,經過13年的奮戰,疏通了9條大河,使洪水流入大海,消除了水患,創造了流芳千古的偉大成就。
到了戰國時候,有個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談起這件事,白圭夸口說:“如果讓我來治水,我一定能比大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讓洪水流到鄰近的國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嗎?”孟子很不客氣地對他說:“你錯了!你把鄰國作為聚水的地方,結果將使洪水倒流回來,造成更大的災害。有仁德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
白圭的行為只為自己著想,不為他人著想,這種“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錯誤思想,是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把洪水引入大海,雖然費工費力,但這樣做既消除了本國人民的災害,又消除了鄰國人民的災害。大禹的推己及人的思想,值得人們欽佩和效法,而白圭的想法是強加于人的表現,不值得提倡。
春秋戰國時魏國與楚國交界,兩國在邊境上各設界亭,亭卒們也都在各自的地界里種了西瓜。
魏亭的亭卒勤勞,每天鋤草澆水,瓜秧長勢極好;而楚亭的亭卒比較懶,瓜秧又瘦又弱,長勢很不好。
楚亭的人覺得失了“面子”,一天夜里,偷跑過去把魏亭的瓜秧全都扯斷了。魏亭的人第二天發現后,氣憤難平,報告給邊縣的縣令宋就,打算也過去把楚亭的瓜秧給扯斷!
宋就說:“這樣做顯然是很卑鄙的!我們明明不愿他們扯斷我們的瓜秧,那么為什么要反過去扯斷人家的瓜秧呢?別人不對,我們再跟著學,那就太狹隘了。你們聽我的,從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長好,而且你們這樣做的時候,一定不要讓他們知道。”魏亭的人聽了宋就的話后覺得有道理,于是就照辦了。
楚亭的人發現自己的瓜秧長勢一天好似一天,仔細觀察后,才發現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澆過了,而且是魏亭的人在夜里悄悄為他們澆的。楚國的邊縣縣令聽到亭卒們的報告,感到十分慚愧又十分敬佩,于是把這件事報告給了楚王。楚王聽說后,也被魏國人修睦邊鄰的誠心所感動,特備重禮送給魏王,既以示自責,亦以示酬謝。后來這一對敵國成了友好的鄰邦。
上例中的宋就之所以處理好了與對手的關系,正是因為他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會形成尊重、理解的氛圍,對于人際交往和社會和諧有很大助益。
總而言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體現出來的仁愛之德,對于個人自身的發展、對于建設文明的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身體力行,大力加以弘揚。
上一篇:目光長遠,志向遠大
下一篇:堅持客觀性,克服主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