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松,才能更好表達
在開始進入這個話題之前,讓我們先看看美國作家哈里森·莫納斯在他的著作《從此,不再開口就緊張》中描述的兩個故事吧。
【故事一】薩拉在凌晨4點突然醒來。哦,不!她驀然睜開雙眼時這樣想。今天終于來了。到底怎樣做才能安然渡過這一關?薩拉這一天必須當著50個人的面發言。作為一家中等規模公司的銷售主管,在晉升之前,她已經成功避免在大型公眾場合發言。而現在,她再也睡不著了——腦子里所能想到的只有一件事,就是5個小時之后站在50個人面前,成為所有目光聚焦的焦點。老板肯定會后悔提拔她了。
5個小時后,薩拉站上講臺,面向聽眾。她感到渾身冰涼,似乎一下子想不起一個字來,也不知道怎樣才能移動。她覺得渾身無力,頭暈目眩。薩拉想努力組織語言,卻雙手發抖,簡直擔心講稿會掉到地上。在一陣長達5分鐘的停頓后,她對自己說:“開始說話,他們可全都盯著你呢,別緊張!”她開始講話,卻發現舌頭干燥得無法動彈。此時她所能想到的就是喝點水。這樣下去會成為一場災難,她想。她向聽眾中掃視一眼,覺得臺下的每個人都露出惱怒和煩躁的神情,于是全身上下不寒而栗。時間才過去幾分鐘,卻已經讓她飽受折磨。她怎樣才能順利渡過難關,站在那里滔滔不絕地說上30分鐘呢?
我想,薩拉的緊張或許大多數人都經歷過,對薩拉在場時的狀態也基本能感同身受。
【故事二】由于盛情難卻,喬恩接受了在工作中結識的一個老熟人的邀請,此刻正在前去參加宴會的路上。他走得很慢,因為他打心眼里并不想去。參加宴會的客人中,他認識的寥寥無幾。考慮到事情還沒有糟糕到“去了會怎樣”的地步,他決定只身前往。因為那樣的話,身邊就沒有人看他笑話了。“我真應該找個借口不參加這次宴會!”他大聲地自言自語。喬恩特別不喜歡參加同事舉辦的宴會,因為參加這種聚會時,他必須和一些素不相識的人閑聊,而恰恰是這一點讓他感到特別不安。雖然他對自己在工作場合作正式發言感覺不錯,但一遇到“侃大山”或參加社交活動,他就覺得自己無能為力。他根本不知道該說點什么、什么時候說合適。他害怕自己會說出一些蠢話,或者陷入尷尬境地,或者說出一些不合時宜的話惹惱別人。
由于在事業上春風得意,因此喬恩害怕別人“察覺”出他患有“發言恐懼癥”,擔心自己的恐慌被周圍人識破。同事們似乎都很喜歡他、尊重他,他不想把這種合意的局面搞得一團糟。等到趕到宴會現場時,他已經在考慮怎樣想辦法盡快脫身了。
以上兩則故事,你對號入座了嗎?
*你害怕在有人傾聽時講話嗎?
*在公眾場合講話的想法是否使你感到厭惡?
*你是否極力避免和老板或其他權威人士說話?
*在別人面前說話時,你是否感到不安、心跳加快、臉紅或雙手顫抖?
*在社交聚會場合,你是否盡量不講話?避免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所有這些問題,都表明你在與人交流時的緊張心態。對公共場合發言的恐懼僅僅是眾所周知的表象。實際上,這種恐懼的深層含義遠不止一開始呈現在我們眼前的那些內容。伴隨公共場合發言同時出現的還可能會有另一種恐懼,比如心跳加速、渾身顫抖以及汗如雨下。這些感知也許讓你苦不堪言,因為它們會使你產生強烈的不自在感。
此外,還有另一種恐懼,就是害怕這些行為表現會造成消極的社會后果,比如,除了對發言人的負面評價之外,還會帶來批評、難堪、羞辱以及對名聲的損害。對在公共場合發言的恐懼一般和這樣一種心理狀態有關,即“你會認為,如果別人覺察出你的不安和擔憂,他們很可能會據此對你品頭論足。”人們一般害怕給別人留下粗魯、愚鈍、討嫌、無禮、不招人喜歡、不自信、無魅力等印象,或者讓人覺得與他們所談到的人或聽眾不能相提并論。你是否也有同感呢?
正如我們提到的那樣,害怕在公共場合發言是極為常見的現象,大多數女人都不同程度地有過類似體驗。發言緊張其實是社交緊張的表現。在公共場合發言緊張并不一定意味著你患有“社交緊張癥”或“社交厭惡癥”。
你可能還想不明白為什么自己會對當眾發言憂心忡忡。這可能是性格所致,比如你天性害羞,可能是由于特別在乎別人怎么看你,可能是由于你對公眾發言有一段不堪回首的難忘經歷,也可能出于其他各種原因。無論擔憂的根源何在,你都應該懂得這種恐懼感是自然的。其強烈程度可能因人而異,但是多數人對于在公開場合發言都很擔憂,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逃避恐懼不是管用的辦法。
恐懼感是根據我們對擔憂作出的反應方式來保持和增加的。當你面臨某種形勢焦慮不安時,作出的本能反應就是盡快擺脫當前局面。我們都知道這種感受,所謂“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隨便置身何處都行,就是別在這里。”我們想盡快擺脫當前讓人傷腦筋的局面,并且永遠都不想再遇到第二次。逃避不僅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反應,也是增強焦慮感的一種主要行為方式。很多人或許很討厭緊張,因為他們也想在眾人面前談笑自如,輕松表達。心理學家認為,緊張是一種有效的反應方式,是應付外界刺激和困難的一種準備。有了這種準備,便可產生應付瞬息萬變的力量。因此緊張并不全是壞事。然而,持續的緊張狀態,則能嚴重擾亂機體內部的平衡,并導致疾病。所以我們應該學會自我消除緊張狀態。
大家都羨慕百家講壇一講成名的于丹的口才,有一次,一位主持人問她:“您口才很好,請談談您是如何練就口若懸河的?”
于丹在回答時講了一個故事:從前一只蜈蚣和青蛙在散步,青蛙說:“我在遇到一條大溝時,總要想是先跳前腿還是先跳后腿,是前腿用力還是后腿用力,你老兄那么多的腿平時走路時就不用考慮下?”這只倒霉的蜈蚣老兄走得好好的,突然“咔”一下停住了,所有的腿都在試著動,就是在原地踏步動不了。
于丹接著講,其實好口才就是這樣,把知道的東西說出來就行了,不用故慮太多的東西,不用前思后量,講話自然是演講水平了。
我們很多朋友不是這樣嗎?開口前總是意欲不決、前怕狼后怕虎(在意別人看法,擔心說不好),結果不是語無倫次、結結巴巴,就是不知道說什么了。不如大大方方地去講、去秀,放開自己反倒十分自然,講話水平就會出乎我們的意料,所以在你需要講話時不用思量,讓自己完全放松下來,想到就講,結果會出乎你的意料。
怎樣才能做到輕松表達?
1.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這就是說十全十美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是不存在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并不喜歡那些在他人面前表現得完美無缺的人,而最受歡迎的恰恰是那些把真實的自我袒露在他人面前的、有一些小小缺點的人。所以你在大眾場合或自己比較在意的對象面前不要過分關注對方對你的印象如何,也不用太在意自己的缺點,只要盡到禮節,真誠待人,那么目的也就達到了。
2.積極的自我暗示
暗示是很重要的。積極的暗示和消極的暗示給每個女人的心理影響作用不可小覷。積極的暗示能讓女人更有信心,像“我說話大家都愛聽”、“我是一個招人喜歡的女人”、“我對他人有特別的吸引力”、“我和陌生人在一起是輕松、快樂的”之類,而不是否定或者是貼標簽式的一些負性的評價,比如說“我和別人交談時對方可能不喜歡我”、“我不能輕松地在公共場合交談自如”等,這些負面的評價對你產生不好的心理暗示。我們要用積極的語言一遍遍告訴自己:每個女人都是一樣的,她行,我也行。她能做,我也能做。只要你每天重復幾次,花幾分鐘在內心反復默念這些肯定句,邊讀邊想象自己正在發生的改變,那么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在你身上出現你想象的結果。
3.直接向對方表達自己的緊張和焦慮
當你去拜訪“自己比較在意的對象”時,你可以很坦誠地和對方說“見到你很高興,但是由于很仰慕你,所以見到你有點緊張,請你見諒!”當你向對方表達出自己的心聲之后,你的緊張和焦慮也就隨之消失了。
4.不要去想與你說話的人是誰
有的女人之所以和別人交談時產生緊張感,是因為老是惦記著說話的對方,或者在意對方的身份,或者在意對方的感受等。其實女人,你完全可以把自己放松開來,完全不去想和你對話的人是誰。聊天的時候也不必拘謹、擔心和過于認真,也不要事先考慮,想說什么直接說出來就行,不要考慮自己的語言別人能否聽懂,只要開口就說,這是克服緊張、焦慮的有效方法。所以在大眾場合或與自己比較在意的對象交往時,不要瞻前顧后,不要去想自己說出的話是否正確,也不要考慮他人怎么去想你所說的話,只要是與他人的交流就盡管說出你想說的,這樣你就有了展示自己才華和風格的機會,也就把握了主動,當然也降低或解除了自己的緊張和焦慮情緒。
5.小道具、大優點
如果你沒有經過一些大大小小場合的歷練,確實在和別人交流時產生一定的交流心理障礙,這里可以教給你一個簡單實用的方法,那就是:在正式場合,如果你覺得發言時會緊張,建議你做點小準備,比如說本子、筆。當內心緊張的時候,可以一邊聽,一邊隨手在本子上寫點什么。既能有效地緩解自己的內心緊張感,也更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真誠和尊重。有效地增強言語的說服力。
6.養成大聲說話的習慣
你會發現,有的女人膽小怕事,說話時聲音特別小,給人明顯的信心不足的表現。從今天開始,女人,你一定要改變這種說話習慣,要注意適度提高你的音量,養成大聲說話的習慣。科學的對比實驗的解釋是,大聲說話能解除壓抑,能調動全部潛能,包括那些受到壓抑的潛能,同時也能使你的膽量在大聲說話中得到擴張。
其實內心緊張都是人為造成的心理感覺效應,能有效化解自己內心緊張的女人,很容易邁出第一步!不妨照以上方法試試,相信你會感覺到又看到了另一個真實的自己!
上一篇:放棄有時是為了更輕松地前行
下一篇:沉默是金,別夸夸其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