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才能放下
舍得才能放下
有舍有得
舍得,可以是兩個單詞,可以是一個偏義復詞,把舍得當成兩個單詞,舍是舍棄,得是獲得,為一正一反的兩個涵義。把舍得當成一個偏義復詞,就像“國家”只取“國”義,而不取“家”義;“忘懷”只取“忘”義,不取“懷”義;“去留”只取“去”義,不取“留”義。“舍得”作為偏義復詞,也只是取“舍”義,而不取“得”義。
舍得放下,是一門人生的必修課程。人的一生是不斷學習提起和放下的過程,我們要有提起的勇氣,也要有放下的灑脫。空才能有,教室因為沒有別班在上課,所以我們才能進去上課。我們因為能夠放下一些人生的多余,才能提起更多珍貴的東西。放下壓力,得到輕松;放下煩惱,得到快樂;放下恐懼,得到平安;放下貪念,得到知足。能夠放下的人,才是人生真正的贏家。
人生有很多掛礙
人之大患,是因為有個臭皮囊,每天一張開眼,就是要吃、要喝,有情、有欲,貪求無厭、永無止境,人生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存,人都活不下去了,還能奢談什么理想抱負?人性尊嚴?人生價值?今天在整個地球上,還有很多人類瀕臨生存的危機,沒有糧食,沒有水,沒有足夠的物資,生存對很多人而言,仍是非常嚴峻的考驗。
維持生命的存在,對很多人來說,并不是非常困難的事。人生的意義,并不是活著就好,要活就要活得很好,生活無虞之外,還要追求生活的質量和生命的價值,發揮人的才華,服務社會,貢獻國家,造福全人類。欲望與人俱生,欲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因為天黑看不見東西,人為了晚上還能看到東西,所以發明了電燈;因為天熱難受,人為了生活能舒適,才發明了電風扇、冷氣、電冰箱等電器用品。不過,人的情欲也有不好的一面,譬如過度的貪婪、淫逸、偏邪、忌嫉、憤怒、憂郁、哀痛等,都會造成我們身心的傷害,甚至累及別人。
人生的掛礙,多半來自內心的不正確想法。人在天地之間,只是萬物之一,人并沒有值得驕傲自詡的地方,當然也不必自卑自憐。我們只要活出自己,用自己的因緣過生活,選擇所愛,愛所選擇。
人生的煩惱都是自找的,不是自戀就是自虐,我們實在不必和自己過不去,把自己想得太了不起或是一文不值。李白詩:“天生我材必有用。”一棵草,一點露,每個人都會有一些本事,只是有些人的本事多一點,有些人的本事少一點;有些人的本事強一點,有些人的本事弱一點。沒有人是萬能的,也沒有人是一無是處的,我們要很平允客觀地看待自己、看待別人。
我們對生命要有通達的看法。這個世界從古至今,一直是變動不羈,變是唯一的不變,我們一方面要以變應變,一方面要以不變應萬變。宇宙萬物都逃離不了生、成、住、滅的法則,人為萬物之一,當然也是如此。有生必有死,生、老、病、死,就像春、夏、秋、冬四時的運行,循環不已。在百年的歲月中,人能要求多少?得到多少?積極的人把人生看待成一趟責任之旅。生命不只是一種存在,生命追求的是價值,雖然人早晚會走向死亡,但不能因此而坐以待斃。活一天要有一天的價值,活一年要有一年的價值。
因為對生命有通達的看法,所以面對苦難的人生,才能逆來順受,凡事“要求而不苛求”、“勉強而不逞強”、“希望而不奢望”,凡事不會責全求備,要求盡善盡美,了解生命本來就不完美,應該要心存感恩,因為心中有愛、有感激、有感恩,所以人生是彩色的。反之,如果心中只有怒、怨、恨,生命就成了黑白。
一切由心造
法國小說家雨果說:“世界最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寬廣的是人的心胸。”心有多寬,世界就有多寬,路是無限的寬廣,就看我們如何去看待。佛家說:“有愿就有力。”“有想法就有辦法。”愿,就是希望,一個失掉希望的人是最悲慘的人。“態度決定高度”,一個人觀念改變,態度就會改變;態度改變,行為就會改變;行為改變,習慣就會改變;習慣改變,個性就會改變;個性改變,人生就會改變。所以歸結到最初,一個人的觀念決定一個人的一生。
天下事一得一失,成功與失敗,善與惡,成與毀,就像一個銅板的兩面,緊鄰在一起,不論哪一面在上面,都不會影響銅板的價值。有的人生性樂觀,凡事從好的一面看待;有的人生性悲觀,凡事從壞的一面看待。面對陽光,陰影就在背后;面對陰影,陽光就在背后。
舍得兩字的涵義,也是如此,舍是放下,得是提起。很多人舍不得放下包袱,所以人生的道路,一路走來非常辛苦,放下煩惱與痛苦并不難,說放下就能放下,除非是不忍放下、不舍放下。
我們常常是被自己設定的規則卡住了,面對日新月異的新環境,我們要有新思維、新作法,拿著舊地圖去找新地址,難怪會迷路。早放下,晚放下,人生遲早全部都要放下,有什么不忍與不舍的呢?佛家說:“一切由心造。”一個人是否能夠幸福與快樂,全在于一念之間,大家都想幸福與快樂,可是很多人背道而馳,所有作為偏偏都是帶來煩惱與痛苦,則怎么可以得到幸福、快樂呢?
舍得就快樂,放下就幸福。要想得到幸福與快樂的人生,并不困難。生命是菩提,生活是道場,修行從不貪、無求開始,減低對物質欲望的追求,提升對精神生活的滿足,寧可做個有錢的窮人,不要做個窮的有錢人。名與利是很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重要,如果魚與熊掌不能兼得的時候,我們當然要舍魚而取熊掌,因為魚易得,熊掌難得。寧可舍去名利,而追求健康、家庭。
壓力的產生與緩解
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為安逸、舒適、富足、豐盛,但是我們的精神卻非常憂慮、惶恐、緊張、不安;物質的滿足,并不能填滿我們內心的空虛。現在世界的很多角落,仍然充斥貪婪與戰爭,恐懼和不安是非常多的人的共同夢魘。
我們的壓力從那里來?歸納而言:
第一,來自太多的貪求。“人心不足,蛇吞象。”沒有的時候想有,有的時候想更多,貪求無厭,愈陷愈深,難以自拔。當無止境的欲望,不能一一實現、滿足時,內心便產生煩惱與痛苦,譬如只有能力租房子的人,卻想要買房子;只有能力買小房子的人,卻想要買大房子。野心太大,不勝負荷,當然就會很難過。
第二,我們的壓力,有一部分是來自個性太急切,急著要把事情做完、做好。本來一天才能完成的事,卻想要半天就做完;本來就只有八分的能耐,卻想要做到十分的成果。不自量力,壓力自然會發生。
第三,我們的壓力,有時是來自觀念的不通達,放不開,太執著。宇宙萬事萬物本來就是變動不羈、變化無常的,天下沒有非如何、非不如何的事,對與不對,都是相對而不是絕對。執著是痛苦的根源,因為舍不得,所以放不下。放不下心頭的掛礙,便要苦不堪言了。
第四,我們的壓力,也往往來自自我的膨脹,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太了不起。責任感太重的人,一肩想要挑起天下國家的重責大任。獨臂難挽狂瀾,到了不能承受負擔時,便心生憤恨、抱怨。
第五,我們的壓力,有時是因為老天要我們承擔的負荷太重。當然,負荷有時是自己加的。本來只能挑50斤,卻要挑100斤,怎么挑得動呢?
第六,我們的壓力,有時也是因為好勝心太強,死要面子活受罪,凡事輸不起,都要爭第一。如果命都沒有了,還要什么面子?
第七,我們的壓力,通常是來自智慧不足,判斷力不夠,處理事情時,不能分辨緩急、輕重,以致本末倒置。該急的不急,不必急的卻急著辦,當燃眉之急的事發生時,就會產生焦慮、焦躁、恐懼、不安。
第八,我們的壓力,也往往是因為處事的經驗不足,做事沒有計劃,不能未雨綢繆,走一步算一步,真要碰到問題,就一籌莫展。凡事都能有規劃,自然胸有成竹、信心十足,不會彷徨猶豫。個性猶豫的人,做事拿不定主意,就會很困惑、很煩惱。
壓力造成痛苦,解壓才能快樂,壓力的緩解是有方法的。歸納而言:
第一,提升抗壓能力。老天常常跟我們開玩笑,而且是開大玩笑。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會不會發生什么事。所謂“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福禍”。萬一大難臨頭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有能力躲閃過去,我們不能不時存憂患意識。古人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真會下棋的人絕不是走一步算一步,而要能算計前三步、五步。我們不知道老天要我們承擔多少苦難,但是我們可以努力提升自己承擔苦難的能力。如果老天要我們承擔100斤,我們只能承擔50斤,當然就會被壓垮,如果老天只要我們承擔50斤,而我們能承擔100斤,50斤的負擔就變得很輕松了。我們不要算計我們做不到的,我們要努力我們做得到的。每個人承擔壓力的能量不同,我們不能改變天氣而可以鍛煉身體,身體強壯就不容易傷風感冒。
第二,有一名教授在教室和學生做一個實驗,把全班學生分三組,每個學生各自提著一個袋子,一組提10分鐘,一組提30分鐘,一組提1小時,然后問學生袋子有多重?提10分鐘的學生說袋子有1公斤重,提30分鐘的學生說袋子有3公斤重,提1小時的學生說袋子有5公斤重,其實所有的袋子都只有1公斤重量。壓力的大小,往往不是壓力本身,而是承擔壓力的時間的長短,時間愈長,壓力越大,所以學習暫時把壓力放下,也是良策之一。當書讀累了,起身走一走,喝杯茶,聽一段音樂,返身之后,精神就又回來;想不起來的數學題目,暫時擱下,也許不經意的時候,答案就想出來。
第三,問題本身并不嚴重,往往是我們的想法使問題變得很嚴重。發生困難的時候,難免會手忙腳亂,彷徨失措,十分錯愕,最好先把心沉靜下來,看清楚問題的本質、真相,才不至于曲解、誤解、夸大、扭曲。如果壓力是不可避免的,就勇于面對、接受、處理、放下。
第四,放下不是放棄,放下也不是一次全部丟掉,而是逐一減輕負擔,先易后難,先簡后繁,先本后末。放下的意義,是割舍身上的多余、沒有用的東西和思維,以便接受其他更有意義、更有價值的東西與思維。空杯才能裝水,空碗才能盛飯。因為無,才能有。放空自己,接納萬有。煩惱是因為想太多,把心放空了,人便自由了,快樂來自一顆自由的心靈。
第五,天下事一得一失,危機同時也是轉機,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禍福是相依相成,一切的成敗、是非、善惡,也都是如此。因此,當我們放大心胸、放大眼界,從更高、更大、更遠處來看,一直令我們內心掛礙的事物,其實并不需要那么費心、憂苦。另外,“不見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人在山中,見不到山的全貌,只有走出山中,回頭才能見到山的全景。每個人都是最好的參謀長,卻是最糟糕的總司令,事不關己,就能很平允客觀的分析建議;利害攸關之際,必然六神無主。捉拿不定,主觀的成見、偏見,會影響正確的判斷,面對壓力的時候,要跳開來,超越自己平常的心態。換一種環境,換一種心境,改變情境就能改變心境。
第六,人生的煩惱,往往是自找的,怨不了別人。英雄打落牙齒和血吞,誰捆住了你?是自己捆住自己。捆住自己,也只有自己能解捆、解脫。如何解脫?心有千千解,窗外有藍天,只要追根到底,找出問題的癥結,就可以迎刃而解。再多的結、再繁雜的結,解開之后也只是一條長線。快樂不是擁有很多,而是要求很少。減低對物質的要求,減低對別人的要求,減低對自己的要求。要求不高,就很容易滿足。
第七,把危機當轉機,把阻力當助力,頭過身子就會過,永遠保持信心與希望。天黑到最黑就會開始亮,天一定會亮。凡事不輕言放棄,尤其不能放棄對生命的希望,有生命才有一切,只有活著才有機會。放下負擔,暫時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
第八,和快樂的人在一起,你就會快樂;另外,要多讀有益身心靈的書。
吃飯是為了維持生命,讀書是為了豐富生命。彌爾頓《失樂園》一書道:“意識本身可以把地獄造就成天堂,也能把天堂折騰成地獄。”凡是能有正向思考的人,就不會給自己添加不必要的壓力。
寬心、歡心,快樂做自己
舍得,才能放下。人生沒有舍不得的事,因為此身本非我有,塵歸塵,土歸土,人來自自然,終將回歸自然。人來的時候一無所有,人走的時候,也是一無所有,所有的執著、貪念、恚恨、怨怒、喜樂、歡心,在斷氣的那一剎那,全都要放下,全都會放下。人越早體悟生命的虛無空幻,越能放寬心胸,了無掛礙。
臺北有家“寬心園”餐廳,到那里用餐,侍者就會送你一張印著“寬心歌”的小卡片,歌詞是:“日出東海落西山,喜也一天,憂也一天。遇事莫鉆牛角尖,身也舒坦,心也舒坦。自食其力掙到錢,多也不嫌,少也不嫌。葷素搭配日三餐,粗也香甜,細也香甜。新舊衣衫都可穿,新也御寒,舊也御寒。住房條件不攀比,寬也安眠,窄也安眠。夫妻恩愛過日子,苦也心甘,甜也心甘。面對憂愁巧處理,日也樂觀,夜也樂觀。”十足表現平和的人生態度,隨遇而安,隨緣自在。一個老和尚叫一個小和尚抓一把鹽放在一杯水里,讓小和尚喝一口,問小和尚水咸不咸?小和尚說:很咸。老和尚又叫小和尚抓一把鹽放在一個大水缸里,讓小和尚舀一勺水喝,問小和尚水咸不咸?小和尚回答說:不咸。小和尚若有所悟,感謝老和尚的開示。我們把心胸放寬了,原來以為很嚴重的問題,就會變得不嚴重;原來以為很大的事,變成了只是小事一樁。
放寬心胸,人生就沒有什么好計較、好掛礙的了。我們常常只是為了一些芝麻小事和別人爭得面紅耳赤,心煩氣躁,傷心傷肝,如果能夠放寬心胸,就會知道實在沒有什么事值得大動肝火,大傷和氣。一位長者的養生之道,一是忘了天下事,二是忘了天下人,三是忘了自己。連自己都忘了,還有什么不能忘的呢?
中國古代人的人生智慧,總在告誡我們要謹守中庸之道,凡事偏了都不好。天道循環不已,人生的道理也是如此,即所謂“否極泰來”、“樂極生悲”。所以明末李密庵《半半歌》的歌詞,也十分值得玩味,歌詞是“看破紅塵過半,半之受用無邊。半中歲月幽閑,半里乾坤寬展。半郭半鄉村舍,半山半水田園,半耕半讀半經廛,半士半姻民眷。半雅半粗器具,半華半實庭軒,衣裳半素半輕鮮,肴饌半豐半儉。童仆半能半拙,妻兒半樸半賢,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顯。一半還之天地,讓將一半人間。半思后代與滄田,半想閻羅怎見?飲酒半酣正好,花開半時偏妍,半帆張扇免翻顛,馬放半韁穩便。半少卻饒滋味,半多反厭糾纏,百年苦樂半相參,會占便宜只半。”的確,人生百年,苦樂參半,苦在哪里,樂就在哪里。想得開的人,苦中求樂;想不開的人,人在福中不知福。幸福、快樂,原是不假外求,一心以為苦就是苦,一心以為樂就是樂。幸福與快樂,不是來自物質的滿足,而是內心的祥和。一顆安定的心、一顆知足的心,就是一顆快樂、幸福的心。
上一篇:自信才能放下
下一篇:節制才能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