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女人只要愿意,都可能成為母親,這是個很自然的過程。正常的母親在孩子眼里,大都是最親近最辛苦最漂亮最值得信任和敬愛的人,這也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俗語云:兒不嫌母丑。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這件自然的事情變得不那么自然了,居然把母親分為成功和失敗的,優秀的和一般的,幸運的和不幸的,用子女的好壞來評判母親當得如何……
這使當母親變得非常不容易了,隨著婦女自身意識的不斷升級,由女人變為母親的痛苦歷程被渲染得無以復加,成為一種畏途。痛苦自不待言,還有更沉重的責任:同樣都是母親,為什么人家生下的孩子成了神童、天才或什么什么人物,而你生下的卻是庸才陋夫?如今已不再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的時代,而是龍母想生龍王,鳳母想生女皇,鼠母想生鳳子龍孫。自己這一輩子沒混出個人樣,指望兒女出人頭地。即便是自己這一輩子算混出了個人樣,也希望兒女更上一層樓。人希望下一代超越自己,這是合情合理的。但合情合理的愿望,不等于就是兒女功成名就、升官發財的保票。有些高學歷高智商的人就看透了這一點,如果連自己都指望不上,想指望下一代就更靠不住了。為了省卻拖兒帶女的麻煩和辛苦,干脆不要孩子。于是城市里的“丁克家庭”越來越多,對責任的懼怕大于對天倫之樂的追求。與此相反的是負不起責任的硬負,其結果是不負責任,有些貧困落后的地區干脆生育不計劃,反正一個羊也是放,一群羊也是趕。
世風如此,孩子們的感覺又如何呢?孩子身上的壓力并不比父母輕,他們的競爭從幼兒園就開始了,不但要承擔自身全部壓力,還要承擔父母轉嫁過來的各種壓力。而父母的期望值總是過高,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跟別的更好的孩子相比,卻常常忘記“人比人得死”的古訓。
在這種情勢下,人們格外需要一種智慧,化解父母及孩子們身上的諸多壓力和痛苦,讓人生變得自然些,多獲得一些做父母或做兒女應該有的快樂。
最近我讀了駱曉戈的《母親手記》,發覺此書具有這般智慧。
這是一本實實在在的書。時下有太多叫書的東西,是玩虛弄玄、華而不實、花里胡哨、強拉硬扯、敷衍成章的。這本書讀了是不會讓人后悔的,如果后悔那是因為在當母親或父親之前沒有讀到它。說它實在,是因為它確實有自己的思想和實用價值。當今世界缺少偉大的思想,已是現代人類的共識,也缺少對現實生活有指導意義的具體思想,許多冒充思想的東西不過是夸夸其談、東摘西抄,或在語言上繞彎子、兜圈子,故作驚人之語。這本書的思想來自作者親身的體驗,順“理”成章,清新質樸。比如:
女性的完善需要付出,要釋放自己那份心血和精力,才能得到身為女人的那份生命的享受。但犧牲自己,完全依賴男人,則很容易種錯了別人的地……
駱曉戈分析各種各樣的女人都有獨到的見解,尤其對楚文化下的婦女的種種特點,有更精辟的論述。因為她做過“婦女熱線”的主持人,對現代婦女的境遇感同身受,坦誠而富有勇氣。這坦誠和勇氣我想是來自做母親的自信。駱曉戈是一位不俗的詩人,湖南一家兒童文學刊物的主編,讓她感到滿意、感到自豪的似乎是當母親這個“職業”——至少她嘗到了做母親的成功。
每個孩子在五六歲的時候都是喜歡模仿的,或喜歡唱唱跳跳,或喜歡在紙上涂涂抹抹。駱曉戈成全女兒的天性,鼓勵她亂畫。畫了就給她掛起來,她的家里永遠都在舉辦女兒的畫展。這樣做不是為了讓女兒將來一定當畫家,只考慮對開發她的智力、對她的成長有好處。亞里士多德說過,懂得如何啟發才是教育的偉大本領。讓孩子自我覺悟,教給她思考的方法,這不是痛苦,而是快樂。不是逼孩子活受罪,而是讓孩子享受把物體變為線條的奧妙和樂趣。
盡管駱曉戈的女兒岸子今天已是有點名氣的小畫家了,在國內獲得過諸多獎勵,多次參加國際兒童畫展,并獲得過大獎和某個城市榮譽市民的金鑰匙等,但駱曉戈至今也不要求女兒將來非當畫家不可,岸子自己對將來干什么也不是很明確。當你問她喜歡什么,她首先說是數學,她喜歡的事情很多,畫畫、搓泥巴(捏泥人)、唱歌、外出……還有作文,也是她的強項。岸子的發展均衡而全面,她對未來選擇的余地很大,她的可塑性很大。
我見過另一類少年成名者,大人雕琢的痕跡太重,為了出人頭地,練出一項特長,喪失了童年,像小大人、小人精,熟得早老得就快。人生被奪走一個階段,生活就不健全,這是成功,還是失敗?200年前西方就調查過,在培養兒童問題上過于精細是否有害?可惜至今也沒有引起中國社會的注意,“精益求精”以至拔苗助長的情況時有發生。大人為了讓孩子及早地適應大人的世界,往往過早地扼殺了孩子的感覺和想像力,忽視了他們的悟性。事實證明,有許多“神童”成人之后并不“神”,許多偉大的天才青少年時期并不格外出色。
駱曉戈作為母親的成功,是讓女兒有了一個成功的開端,為成功地度過漫長的一生打下了美好而堅實的基礎。人生的價值并無統一的標準,每個人對成功的理解也不盡相同,看看岸子的文章和繪畫,會明顯地感到她看世界看生活都同悟性遭到壓制和破壞的孩子不一樣,興趣廣泛,富于創造性,快樂而自信。
這樣的孩子自立性強,在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中無疑更具優勢——無論在心理上還是在體能和技能上。
父母愛孩子不必爭一時之高下,要為孩子的長遠著想。教育的主要職責是“引導意志力”。有什么樣的意志力,就有什么樣的人生。也不要老覺得孩子的未來全在父母身上了,每個人一生要接受來自三個方面的教育:父母、老師、社會。兒孫自有兒孫的路。更不要總認為只有父母教育孩子,而孩子不能教育父母,華茲華斯有一句名言:“孩子為成人之父。”《母親手記》是兩方面的記錄:母親培養女兒,女兒啟發母親。
上一篇:歡樂的殘酷——由路遙謝世所想到的
下一篇:活埋和埋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