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人總是帶著問題生存
成功的人總是帶著問題生存,強烈的問題意識是思維的動力,它能促使人們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直至做出創新。在工作中,要戰勝困難,達到理想的效果,深思熟慮是不可缺少的條件。在科學、藝術創造中,在規劃方案、產品設計、經營運籌中,在理論體系的構筑中,思考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可以說,世界上一切革新、發明、創造,都是思考的產物。
不少心理學家甚至認為,科學上很多重大進展與發明創造,與其說是問題的解決者促成的,不如說是問題的尋求者促進的。比如,兩千多年前,偉大的詩人屈原曾面對長空,發出著名的《天問》,他問天、問地、問人情倫理、問世道滄桑、問四季變化,這些問題后來都成了科學家、哲學家們思考研究的課題,唐代的柳宗元為此專門作了一篇《天對》予以回答。
科學發展到今天,我們對屈原提出的問題可以做出比柳宗元當年準確得多的回答,但《天問》留給我們的思考已遠遠超出了問題的本身。巴爾扎克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是問號。”在劍橋大學,維特根斯坦是大哲學家穆爾的學生。有一天,大哲學家羅素問穆爾:“誰是你最好的學生?”穆爾毫不猶豫地回答:“維特根斯坦。”
“為什么?”“因為,在我的所有學生中,只有他一個人在聽我的課時,老是流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問題。”后來維特根斯坦的名氣超過了羅素。有一次,有人問維特根斯坦:“羅素為什么落伍了?”他回答說:“因為他沒有問題了。”
正如蘇格拉底所言,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的誕生。心理學研究表明,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是思維的起點,沒有問題的思維是膚淺的思維,當個體活動感到自己需要問“為什么”“是什么”“怎么辦”時,思維才算是真正發動了,否則,思維很難展開和深入。
猶太人雖然非常重視知識的積累,但更加重視問題意識的培養。他們把僅有知識而沒有才能的人比喻為“背著許多書本的驢子”。他們認為,學習應該以思考為基礎。而思考是由一連串的問題組成的,學習便是經常懷疑,隨時發問。問題是智慧的大門,知道得越多,問題就越多。因此,強烈的問題意識是思維的動力,它能促使人們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直至做出創新。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才能做出創新。
著名的數學家希爾伯特也是一個善于提出問題的人。在1900年第二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他作了題為《數學的問題》的報告,一舉提出了當時數學中的23個重大問題。這些問題,后來被稱為“希爾伯特問題”。它們的提出,有力地促進了數學的發展。為此,希爾伯特總結道:“只要一門科學分支能凝結出大量的問題,它就充滿著生命力,而問題缺乏,則預示著它獨立發展的衰亡或中止。”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看舊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培根也說過:“如果你從肯定開始,必將以問題告終;如果從問題開始,則將以肯定結束。”
心理學實驗證明:人腦每思考一個問題,就會在大腦皮層上留下一個興奮點,思考的問題越多,留下的興奮點也就越多。然后這許許多多的興奮點就會形成一個類似于網絡的東西,每當你遇到新問題時,只要觸動一點,就會牽動整個網絡進行相關搜索,以此來解決問題。
所以,唯有多思考,才能使腦細胞的細微結構發生變化,才能在大腦皮層中形成更多的興奮點,才能使大腦對信息的儲存、提取和控制能力有所加強,從而使大腦更加靈活、敏捷,反應更快。
一個養成思考習慣的人,往往不會滿足于現狀,不會因循守舊,他們遇到問題時,會多問一些“是什么”“為什么”,因為他習慣了思考、觀察,敢于突破條條框框的束縛,尋求新的思路,這樣才能提升自我。成功的人就像成功的企業一樣,他總是帶著問題而生存。“我怎么才能改進我的表現呢?我如何做得更好?”做任何事情總有改進的余地,成功者能認識到這一點,因此他總是在探索一條更好的道路。
上一篇:想象力是男孩的翅膀
下一篇:戰勝內心的恐懼,勇敢面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