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瑟福——一個成功的物理學家
盧瑟福簡介
諾貝爾得獎者小簡介
姓名:盧瑟福 歐內斯特(Ernest Rutherford)
出生年代:1871-1937
職稱:英國物理學家
國家:英國
個人情況:盧瑟福在1892年畢業于新西蘭坎特伯雷學院數學系,1893年在該校獲數學和數學物理學碩士學位。1895年獲得獎學金到英國劍橋大學深造。盧瑟福1896年完成的磁性檢波器研究,在無線電通信方面有重要意義。1898年到加拿大蒙特利爾的麥吉爾大學任物理學教授。1902年盧瑟福在研究釷鹽的放射性時發現盧瑟福因研究元素衰變和放射化學方面的重要貢獻,1904年獲朗福德獎章,1908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1907年他提出可以根據礦石中放射性核素的現存量和轉變掉的量來測定礦石的年齡。1910年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1911年根據α粒子通過金箔的散射實驗發現了原子核,提出了原子的行星模型。1919~1937年任卡文迪什實驗室教授,并主持實驗室工作。1903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25年當選為會長。他著有《放射性》《放射性物質的輻射》等等。
盧瑟福成功的故事——勤于思考
科學研究,除了物理就是集郵。
科學家不是依賴于個人的思想,而是綜合了幾千人的智慧,所有的人想一個問題,并且每人做它的部分工作,添加到正建立起來的偉大知識大廈之中。
我認為再沒有比那些只顧自己鼻尖底下一點事情的人更可悲的了。
人們的知識在不斷地充實,而人們的智慧卻徘徊不前。
——盧瑟福
盧瑟福的父親是一個極普通的農民,但唯一不同的是,父親是個喜歡動腦筋,喜歡思考的人,非常勤奮又富有創造性。盧瑟福的父親喜歡鼓勵盧瑟福自己動腦筋去思考問題。在父親的不斷引導和潛移默化的影響下,盧瑟福從小就喜歡動手、動腦,與同齡小朋友相比,顯示出一定的創造天賦。
這里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天深夜,當盧瑟福像平常一樣去實驗室進行巡查的時候。他發現一位學生還在做實驗,就問:“你上午在干什么?”學生回答:“做實驗。”“下午呢?”學生又答:“做實驗。”盧瑟福不由得提高了聲調:“那么晚上呢?”學生回答:“也是在做實驗。”學生滿以為自己的回答能得到老師的夸獎,不料盧瑟福非常嚴厲地批評說:“你整天都忙于做實驗,那么什么時間思考呢?”
這位科學家的批評是有道理的,沒有冷靜的思考,只會埋頭苦干的人,可能會把一些事情做好,但不可能持久、全面地取得卓有成效的成就。只顧埋頭拉車,不知道抬頭看路,我們只能被一些瑣碎的事物性工作和一些不相干的人牽著鼻子走。是工作把握著人,而不是人在把握工作,因為我們沒有靜下心來對這些事和這些人作深度思考,沒有思考,就不能駕馭,不能駕馭,就不會取得主動。愛因斯坦說,“負擔過重必然導致膚淺”,這話說的極有哲理,愛迪生也說,“不下決心艱苦思考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最大的樂趣。”因為沒有深刻思考的體驗,就不會滋生持久的精神層面的享受。
思想是一個人的靈魂,思考是一個人的靈魂所在。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思想的人,讓自己學會去思考,那么在學習與生活中,你會慢慢與成功人士越來越近。
教育啟迪
勤于思考與不喜歡思考是存在極大差別的,因為,天才思維學的第一原理——善于思考來自樂于思考,用腦意識比用腦能力更為重要!要成為一個聰明的人,就要聚焦“智慧原點”——培養樂于用腦的意識。生命的長度是有限的,如果你把一生的熱情與心智潑灑在蕪雜瑣碎毫無意義的事情上,被動的應付生存、被他人呼來呼去、充當物欲主義的工具,那么這樣的人生將是悲哀的,我們最好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增添一些亮度,煥發一點精彩,去做哪怕一件人生有意義的事情,這樣的話,當我們走到老年回首往事的時候,就會有一種透體通明的愉悅徹里徹外的幸福,不僅僅洋溢心頭,而是直入你的靈魂深處。
上一篇:內丁·戈迪默——一顆最明亮的彗星
下一篇:哈伯——合成氨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