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族”并不是一個新概念,它起源于上世紀70年代一批電腦程序員總結出的“蘑菇定律”。蘑菇定律,通常適用于職場初出茅廬的畢業生,他們往往會處于這種境地,被置于陰暗的角落,在不受重視的部門,從事打雜的工作,到頭來還要被無端的批評、指責所包圍,還要常常代人受過,并且還得不到必要的指導和提拔。職場女性最容易淪為“蘑菇”,那么如何從“蘑菇堆”中冒出頭來,變成迎風微笑的向日葵?
經典案例
剛上班的時候,為了給公司里的同事和主管們留下一個好印象,蘇蕾每天都提前來到辦公室打掃衛生。最初,同事們看到整潔的辦公桌和桌上冒著熱氣的茶水,都會真心地感謝蘇蕾,并順口夸贊蘇蕾幾句。
可漸漸地,蘇蕾發現,打掃衛生仿佛就此成了她的固定工作,同事們也慢慢變得習以為常起來。甚至偶爾還會因為她做得不夠好而責怪她,比如茶幾上的水沒擦干凈,清潔桌面的時候不小心把文件挪了地方。
工作半年來,蘇蕾一直在辦公室干著影印和跑腿、打雜的工作,每天重復著簡單的勞動。蘇蕾因此而郁悶不已。更可氣的是,大家還給蘇蕾起了個外號——“影后”,也就是“影印王后”,這讓蘇蕾更加苦悶。
可作為新人,蘇蕾的確做不了什么技術性工作,只能夠給大家下手。于是,衛生是蘇蕾的,黑板報是蘇蕾的,連中午叫外賣都是蘇蕾的活兒。最后,蘇蕾聽到有人叫她:“影后,你能不能幫我……”頭皮就發緊。
蘇蕾發誓要改變“蘑菇”地位,可誰能幫助自己改變職場境況呢?只有主管,如果主管能給自己一個正經的工作做,哪怕就給自己一個單子,自己就有了展示能力的機會,就可以去做真正有用的工作,而不再這樣天天打雜了!可主管怎么會給自己一個單子去做呢?
終于,蘇蕾發現了機會,蘇蕾在叫外賣的過程中,發現大家的口味各不相同,主管最喜川菜,而且喜歡邊吃飯邊看設計圖。蘇蕾畫了一周的功夫,畫了一張裝修設計圖,雖然蘇蕾來了之后,主管從未吩咐她做過一單內部裝修,可蘇蕾早就憑著自己半年多的“影印”經驗,學會了內部裝修設計圖的畫法。
那天,蘇蕾叫外賣的時候,特意叫了主管最愛吃的川菜,送到了主管面前,而她用來包裹外賣餐盒的紙張,就是自己親手畫的裝修設計圖。主管吃飯的時候,自然掃到了墊在餐盒下的設計圖,然后竟然就仔仔細細地看了起來。吃飯完之后,主管到大辦公室來溜達,隨口問蘇蕾,“你中午送飯的時候,包餐盒的那張設計圖是誰的?”蘇蕾笑著回答,“我的。”主管吃驚地看著她,“你自己畫的?還是影印誰的?”蘇蕾答道,“我自己畫著玩的”。主管笑著點點頭,“恩,畫的還不錯,正好小吳懷孕請假,她的設計圖沒人畫,你畫一張看看?”蘇蕾欣喜地回答:“好啊!”心里竊喜,我這朵蘑菇,終于要變成向日葵了!
心理解析
別以為大家都是傻子,在職場中,再“蘑菇”的女性,也有雙眼睛看得到你的委屈,你的付出。忍耐一下吧,也許讓你成為“蘑菇”,就是為了考驗你夠不夠修養,有沒有耐性。以平常心對待一切,不要擔心你的努力別人沒有看到。只要你積極進取,努力工作,學會在打雜中學習知識、察言觀色,就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機會和位置,在必要的時候,華麗轉型。
當一段時間“蘑菇”是必須的,別說職場女性,就連職場男性,也免不了會成為職場“蘑菇族”。年輕人剛出校園,缺乏工作經驗,缺乏擔當重任的能力,只有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才能慢慢成長起來。誰都是從“蘑菇”長大的,重要的不是拒絕做蘑菇,而是如何做一棵好蘑菇,如何從蘑菇變成向日葵。
要想從“蘑菇”變成陽光里的“向日葵”,就要在逆境中樂觀,別說什么懷才不遇,小事情都做不好,還能做什么大事情?如果你看過《穿PRADA的惡魔》,你就應該明白,從幫上司買一杯外賣的咖啡、訂酒店乃至于接送孩子這樣的事情里,都能看得出一個人是不是足夠機靈、細心、反應快。在職場上,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把每一件事都當作責任重大的事情去力求完美地完成,把端茶遞水、影印文件這樣的小事,都當作“為人民服務”、多接觸不同部門的同事和領導的機會,開開心心地去做好,才能夠你快成長為職場“向日葵”。
課程筆記
1.要想做好蘑菇,就不要想三天以后的事。未來的、無法掌控的事情,想得太多只會給自己增添不必要的壓力。很多女性蘑菇族的悲觀情緒就來源于“我這樣整天打打文件,將來能有什么前途啊”,而實際上,打好手上的每一份文件,事情自然會向前推進。
2.每個人的工作時間都是有限的,想得太多必定導致做得太少。當你真正已經完全充分地把手上的事情做得熟練無比游刃有余的時候,一天能干完三天的活的時候,再去想是否能發展別的也來得及。
3.不吝惜贊美別人。要想做個可愛的女性蘑菇,就別吝惜真誠地贊美別人。當你愿意發自內心地贊美別人、欣賞別人的優點時,別人所回饋給你的笑臉和善意,一定比你用抱怨抵觸的心態對待職場中人的時候來得更多。
4.學會釋放壓力。女性蘑菇們,要學會釋放自己的情緒,自己的壓力。早上做做瑜伽,晚上做做面膜,哪怕下班后吃上一塊巧克力或者喝一杯可樂,心情都會變好一點,第二天上班的時候,就會輕松愉悅很多,也許觀念就會變得不一樣了。
上一篇:學會恰當地說“不”
下一篇:遠離曖昧,拒絕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