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強可以改變命運
著名作家張海迪出生于1955年,家鄉(xiāng)是山東半島文登縣,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小的時候,她很聰明,也非常活潑。誰知在她五歲那年,一種奇怪的病突然降臨在她身上,她的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覺,生活不能自理了。
為了治好病,張海迪不知道做了多少次手術(shù),可是從來沒有叫過苦。但所有的手術(shù)最終都宣告失敗了。當時,醫(yī)生們一致認為,像張海迪這么小的高位截癱患者,一般很難活到成年。
面對死神的威脅,小張海迪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很難長久了,可是她并沒有向命運屈服,而是勇敢地向命運挑戰(zhàn)。為了不讓自己虛度光陰,她更加珍惜時間,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刻苦自學上。
在日記中,張海迪把自己比作在天空中一閃而過的流星。她這樣寫道:“我不能碌碌無為地活著,活著就要學習,就要多為群眾做些事情。既然我像一顆流星,我就要把光留給人間,把一切奉獻給人民。”
在1970年,張海迪跟隨父母到了莘縣尚樓大隊插隊落戶。在那里,她看到當?shù)厝罕娙贬t(yī)少藥,便在腦海里萌生了學習醫(yī)術(shù)的念頭。她用自己平時省下來的零用錢買來了關(guān)于醫(yī)學方面的書籍,努力研讀。
為了能夠識別內(nèi)臟,她把小動物的內(nèi)臟切開觀察;為了了解人身上的針灸穴位,她就用自己的身體做實驗;為了針灸時能夠更為準確,她用紅筆藍筆在身上畫滿了各種各樣的點兒,在自己的身上練習扎針,體會針扎的痛感。
張海迪以常人難以想象的頑強毅力,克服了無數(shù)的困難,終于能夠為人們治療一些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在十幾年的時間里,張海迪為群眾義務治病達一萬余人。
后來,張海迪又隨父母遷到縣城里居住。在此時期,因為身患殘疾,所以她沒有工作可做,可是她不想讓自己成為一個閑人。后來,她從高玉寶寫書的經(jīng)歷中得到啟示,決定也走文學創(chuàng)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筆去描繪美好的生活。
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張海迪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山東省文聯(lián)的專業(yè)創(chuàng)作人員,她寫的作品《輪椅上的夢》一經(jīng)出版問世,立刻在社會上引起了十分強烈的反響。對于張海迪來說,只要自己認準了的目標,無論前面有多少艱難險阻,都要努力地跨越過去,這便是張海迪堅定的人生信念。
有一天,一位老同志手里拿著一瓶進口藥,請張海迪幫助翻譯一下上面的文字說明,可張海迪并沒學習過英文,看著這位老同志滿臉失望地離去,她的心里很是不安。從那天開始,她便決心要把英文學好,掌握更多的知識技能。
在學習英文期間,張海迪的墻上、桌上、燈罩上、鏡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寫有英語單詞,她還給自己定下了任務,每天晚上必須記住十個單詞,否則就不睡覺。家里無論來了什么樣的客人,只要會一點英語的,都成了她學習英語的老師。
經(jīng)過七八年的不懈努力,張海迪不僅能夠熟練閱讀英文版的報刊和文學作品,而且還翻譯了英國長篇小說《海邊診所》。當她手捧這部譯稿交給某出版社的總編時,這位年過半百的老同志感動得流下了熱淚,并認真地為該書寫了序言,題目為:《路,在一個癱瘓姑娘的腳下延伸》。
如果你想催開成功之花,要想享受成功的喜悅,就必須擁有頑強的意志。意志頑強的人和意志軟弱的人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前者把西瓜大的困難看成芝麻般微小,后者把芝麻小的困難看成西瓜樣巨大,他們看問題的不同角度導致了截然不同的結(jié)果,其人生境遇也就大不相同。
意志頑強的人面對沉重的壓力、巨大的挫折,會坦然處之、笑傲人生,這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往往會使他們更容易取得成功;意志薄弱的人恰恰相反,當他們面對壓力和困難時,雖然壓力很小,困難不大,他們也會垂頭喪氣、信心全無,在這樣的精神狀態(tài)下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這時小朋友們該怎么辦?是以頑強的毅力戰(zhàn)勝它,還是毫無反抗地被它戰(zhàn)勝?這取決于你們擁有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也決定了你們能夠擁有怎樣的人生。
張海迪曾經(jīng)有一句話,生動地體現(xiàn)了她的頑強精神:“即使跌倒了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來。”頑強不是你被打倒了一次又站起來,而是無論你被打倒多少次,你總能站起來。
上一篇:陳賡嚴守軍紀
下一篇:顧愷之設計燒債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