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老師說的永遠對”
寶媽:我家孩子最近上幼兒園了,上了幼兒園之后就好像變了一個人,以前吃飯之前從來不洗手,現(xiàn)在到家第一件事就是乖乖地去洗手。因為老師說“飯前要洗手,不然會拉肚子”。以前要他吃蔬菜就好像要了他的命,現(xiàn)在卻能夠乖乖地吃蔬菜,因為老師說“多吃蔬菜有助健康”。以前這些話也是翻來覆去地對他說,可是他從來都不聽。可是從老師的嘴里說出來之后就好像“圣旨”一樣,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老師為什么有這么大的魅力呢?
這是他律道德的影響,在幼兒的世界當中,道德是他律的道德。也就是說,幼兒的道德判斷是受其自身以外的權威人物的標準所支配的,老師作為一個權威人物,說的話自然而然就是比較有分量了。
頂頂今年3歲半,剛剛上幼兒園半年,上幼兒園之后,家人發(fā)現(xiàn)頂頂?shù)淖兓貏e大。曾經(jīng)家里的小皇帝變成了一個特別勤快的人。
在頂頂回家的必經(jīng)之路上有一個大坡,每次經(jīng)過這個大坡的時候,媽媽都要下來推著車子走。這一天,媽媽照常接頂頂放學,當走到這個地方的時候,當媽媽下來的時候,頂頂也要下來。
頂頂:“媽媽,我也要下去。”
媽媽:“你下來干什么呢?你在上面好好坐著吧。”
頂頂:“我下來了,媽媽推著自行車就可以輕松一點了,而且我還可以幫媽媽推著自行車,這樣媽媽也可以節(jié)省很多力氣。”
媽媽:“頂頂怎么變這么乖了,知道心疼媽媽了。”
頂頂:“老師說媽媽上一天班很辛苦的,我們應該幫助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說著就幫著媽媽推起了自行車,媽媽看到兒子這么懂事了,心里非常的高興。
除了知道心疼媽媽,頂頂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大的變化,變得更懂禮貌了。一天,媽媽的同事來家里做客,之前的頂頂總是在媽媽的催促下才會和客人打招呼,但是這天頂頂卻出乎意料地主動和客人打起了招呼。
頂頂:“阿姨好,歡迎來我家做客。”
阿姨:“頂頂好。”
頂頂:“阿姨,您快坐下吧。我去給您倒水喝。”
阿姨:“頂頂真是太乖了。”
頂頂:“謝謝阿姨夸獎。”
阿姨對媽媽說:“這個孩子怎么跟變了個人似的呢?”
媽媽笑著說:“這還不是老師的功勞,老師說對客人一定要有禮貌啊。”
阿姨說:“是啊,我家孩子也是這樣的,每天回到家都是左一個老師說,右一個老師說。有一次,我和她爸爸正在說話,我沒有等他爸爸說完就說起話來了,這個時候我的女兒跑過來非常嚴肅地對我說:‘媽媽,你不要打斷爸爸說話,老師說插話是不禮貌的。’當時我真的不知道說什么好了。”
媽媽:“看來老師的魅力真的是太大了,孩子們變得越來越懂事,越來越懂禮貌了。”
阿姨笑著點了點頭。可是,之后的一件事卻改變了媽媽的想法。
有一天,頂頂在家里練習寫漢字,媽媽在一旁看著他寫。當他寫到“來”這個字的時候,正確“來”字的寫法應該是,先一橫,再兩點,可是頂頂卻把中間的那兩點寫成了一個“八”字,媽媽看到頂頂這樣寫之后,就開始糾正頂頂。
媽媽:“頂頂,‘來’字這樣寫是不對的,中間不是一個‘八’字,是兩個點。”
頂頂:“媽媽說的不對,里面就應該是一個‘八’字。”
媽媽:“誰教你這么寫的,聽媽媽的話趕快把它改過來。”
頂頂:“老師說是這么寫的,就應該這么寫。”
媽媽:“老師講得不對,你看書本上都是這么寫的啊。”
可是頂頂就是不聽,仍然固執(zhí)地說老師就是這么寫的。
媽媽非常的著急,只好第二天和頂頂一起去幼兒園了解情況。經(jīng)過了解才知道,原來是因為老師在黑板上寫字寫得太倉促了,“來”字中間的兩點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八”字。媽媽和老師一起向頂頂做了解釋,這個時候頂頂才勉強接受了媽媽的意見。
媽媽這個時候心中多了一個疑問,為什么老師說的是錯的孩子也堅持認為是對的,這樣下去會不會影響到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呢?
專家解讀:
埃里克森理論認為:“當孩子進入學校之后,主要接受的是學校教育。而學校是訓練兒童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們能很好地完成學習課程,這使他們在今后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反之,就會產(chǎn)生自卑心理。另外,如果兒童養(yǎng)成了過分看中自己的工作態(tài)度,而對其他方面漠然處之,這種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說:“如果他把工作當成他唯一的任務,把做什么工作都堪稱是唯一的價值標準,那他可能成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們最馴服和最無思想的奴隸。”
也就是說,孩子在學校的這個過程中,老師就是他們的“老板”,他們總是對老師的話言聽計從,為了得到老師的表揚或者是在老師的心中留下一個好的印象,他們就會嚴格遵守老師說的話。無論老師說的是否正確,他們都會遵守,老師在他們面前就是權威。
除此,幼兒這一階段的道德判斷主要是依靠自身之外的權威人物的標準支配,和成人可以通過自我約束、自我履行規(guī)范的自律道德是相反的。也就是說,孩子是不能夠進行自我約束的,在他們的意識當中也沒有自己的道德標準,他們的道德標準就是權威人士所定下的規(guī)則,而老師作為這個權威人士,所制定的道德標準自然就是非常有分量的,他們就會非常認真地去遵守。
孩子對老師的話言聽計從,但是老師說的話不一定都是正確的,正確的話可以給孩子一定的引導作用,但是錯誤的話就會影響到孩子的發(fā)展。所以,家長們千萬不要認為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和學校就萬事大吉了,還是要充當好孩子“另一個老師”的重要身份,及時糾正孩子出現(xiàn)的錯誤行為。
那么,在面對“老師說的話永遠是正確的”這種情況的時候,家長們應該怎么做呢?
首先,尊重孩子,維護老師在孩子心中的良好地位。當孩子總是把“老師說的”掛在嘴邊的時候,在開始的時候家長們可能會感嘆孩子長大了,懂事了,感嘆老師竟然有如此大的魅力。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后,家長們就會為這種行為苦惱,尤其是當父母在干比較重要事情的時候,如果孩子總是跳出來找麻煩的話,家長可能就會對孩子發(fā)脾氣。這時候,家長們應該知道,孩子不是故意在和你找麻煩,而是他們把老師所樹立的規(guī)則時刻記在心里,也會用這種規(guī)則去要求自己身邊的人。這個時候的孩子并不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他們只知道老師說的話是正確的。父母要做到的應該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這種刻板的行為,維護好老師在孩子心中的良好地位,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影響老師在他們心中的地位。
其次,在家里父母也要樹立權威的形象。既然老師在孩子的心中是權威的形象,那么,在家庭中,父母也應樹立一個權威的形象。比如,在家里媽媽也可以樹立一個權威的形象,媽媽的話說到做到,說一不二,那么在孩子的潛意識當中就不會再想著讓媽媽滿足自己不合理的要求,這個時候“媽媽說的”就和“老師說的”具有同等的效應。這樣,可以避免孩子因為家人的溺愛而變得唯我獨尊或者是什么事情都依賴父母,可以更好地鍛煉孩子的獨立性。同時,也可以平衡老師說話權威性,降低老師不經(jīng)意的錯誤對孩子的影響。
再次,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幫助孩子樹立道德觀念。每個孩子都是愛想象的,而孩子的這一特質(zhì)也決定了孩子喜歡聽爸爸媽媽給他們講故事。而爸爸媽媽可以讓孩子在聽故事的過程中樹立自己的是非觀,樹立自己的道德觀,而不是困在老師所樹立的道德框架中。
最后,樹立良好的榜樣。當孩子還處在幼兒階段的時候,父母可以說就是他們的全部,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父母的所作所為也成了孩子重要的模仿對象。所以,家長們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樹立良好的榜樣,這對于孩子的道德教育也是非常關鍵的。在對孩子的教育中,說教自然是很重要,但是難免會激發(fā)孩子的抵觸情緒和叛逆心理。所以,這個時候行動的力量顯得非常重要。在父母善良、誠實、大度的行為的影響下,孩子能夠獲得一個更加深遠、更加有效的道德熏陶。
給家長的話
當孩子開始變得懂事,有禮貌的時候,家長們會很高興,可是當他們變成一個愛挑刺的小話嘮的時候,家長們就會有厭煩情緒。可是,這并不都是孩子的自主行為,而是他們在老師這個權威的影響下所做出的行為,是處于特殊時期的性格表現(xiàn)。所以,家長們不要對孩子生氣,也不要抱怨老師,而是應該幫助孩子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念和是非觀念,促進孩子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幫助孩子順利度過每一個時期。
上一篇:不安分的孩子,應該正確引導
下一篇:人小鬼大,三歲的孩子也“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