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反省,隨時清除心靈的雜質
有位哲人說:“人,一撇,一捺,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確,因為人無論如何也不能做到完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既然人無完人,人就需要不斷的自我完善,只有不斷地進行自我完善才能進步,才會隨時代一起創新,一起進步。新時代的年輕人,如果你希望不斷完善自身的能力、知識、心靈,就要學會反省,補充不斷流失的水分。
稻盛和夫曾說:“戰后的日本大多起用第三等聰明才辯型的人物作為領導。能力強、擅長雄辯、知識豐富的實用型人物得到得重用,而有人格威望的第一等人物雖不至受到輕視,但也靠邊站了。這樣,無領導之德的人物——除才能之外缺乏內在的道德規范和倫理標準、缺乏人格厚度與深度這樣的人物——被安排在領導職位上,從而導致近年來政界丑聞頻繁發生,甚至更廣一點說,現在社會上的道德頹廢,其根本原因也在于此。”
正是因為認識到這一點,稻盛和夫提出:居于人上的領導們需要的不是才能和雄辯,而是以明確的哲學為基礎的“深沉厚重”的人格。謙虛、內省之心、克己之心、尊崇正義的勇氣,或者不斷磨礪自己的慈悲之心一言蔽之,就是他必須是抱持“正確的生活方式”的人。
南宋僧人曾做一偈:“身是菩提樹,心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實際上,任何一個人行走于世時間長了,心靈難免會沾染上塵埃,如果不能經常自我反省,很容易使原來潔凈的心靈受到污染和蒙蔽。我們身邊有很多每天都開心生活的人,他們的共同特質在于懂得自省,因而有能力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找到深賦價值的目的。
關于人,曾經有個傳說,上帝在造人的時候,還為人們掛上了兩個不同的袋子,一前一后,前面的袋子是裝著別人的缺點,后面的袋子掛的是自己的缺點。人們在遇到困擾的時候,習慣性地挑別人的毛病,而很少懷疑自己。這個道理在我們的生活也隨處可見,當我們不小心被東西絆倒時,我們總是怪別人亂放東西,而不會認為自己走路不看路。
其實,當我們遇到問題時,應該學會反省,反省自己的行為,反省自己的思想,我們要會承擔自己的責任,學會反省自己的言行。任何時候,學會反省自己,始終是最明智、最正確的生活態度。
那么,什么是反省呢?反省——即檢查自己的思想行為中的錯誤。學會反省,就是對自己的所做所為進行自我檢查。古人云:“知人者昏,自知者明。”的確,人貴在有自知之明,試想,如果一個人自己不能了解自己,心胸狹窄,心比天高。又怎么會虛心進取?就更不用說成功了。古人鄒忌自知自己不如城北徐公美,但卻從中得出客人有求于他,他的妻子愛他,他的小妾害怕他,都是因為有求于他,這說明他是一個注重自省自知的智者。
其實犯錯并不都是壞事。敢于不斷犯錯的人,往往也是最容易成功的人。因為他總是無所畏懼,敢于從各個角度嘗試不同的辦法,最后總能有所突破。人不怕犯錯誤,關鍵是要知錯能改。對我們所犯的每一個錯誤,要對它有所分析,有所記錄,不斷地反省并時刻銘記,以避免下次重蹈覆轍。這樣,錯誤就變成了經驗,這些經驗對你最后的成功至關重要。
當下的我們每天都要照鏡子,看看我們的穿著是否得體,臉上是否有灰塵。那么,我們道德上的灰塵怎么發現?我們思想上的不足怎樣找到?我們創意上的失誤又該怎樣避免?
這其實不難,別人就是一面最好的鏡子。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深刻地認識自己的錯誤,不斷地進行自我審視,并且勇于承擔責任,這才是智者的作為。要記住,偶爾摔一跤并不可笑,可笑的是每次都在同一個地方摔倒。
先哲說:“人生的真諦在于認識自己,而且是正確地認識自己。”許多教育家認為,一個人的反省意識應從小培養,因此,尚處于人生積累階段的年輕人,也應當從現在起,培養自己的反省意識。
上一篇:聰明的人,總是去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下一篇: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