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細致,記憶才深刻
說起觀察,孩子們都不會感到陌生,尤其是有些孩子的觀察力非常細致和敏銳。細心的父母會發現,那些馬大哈的孩子做起事情來總是三心二意、丟三落四,很難起到良好的效果,而那些認真細致的孩子則不但能夠把各種事情記得很牢固,而且對于事情的細節也能夠銘刻在心,實現深刻地記憶。從這個微妙的現象不難看出,記憶力是否深刻與觀察能力是否細致有著密切的觀察,要想提升記憶力,就要積極地進行觀察,從而讓觀察入木三分。
如果你曾經看過鐵匠工作,就會知道打造一把在《舌尖上的中國3》走紅的章丘鐵鍋,需要兩個人互相配合無數次掄起錘頭打砸,也需要無數次把鐵鍋放在紅通通的火里鍛造和燒鑄。否則,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就無法打造出一口上好的鐵鍋。打造一口鍋尚且如此困難,那么,做其他的事情呢?其實,一件事情不管是大還是小,都同樣需要我們付出加倍的努力,更加用心專注,才能讓事情水到渠成。所謂一分付出一分收獲,有的時候,即便付出了也沒有收獲,但是如果沒有付出,則一定毫無收獲。為此我們要做的就是全力以赴做到最好,而不要總是奢望不勞而獲,更不要總是奢望一蹴而就獲得成功。
觀察是記憶的基礎,如果一個孩子觀察力很弱,哪怕費盡周折把所看到的內容記下來,最后卻發現是錯的。這就像是用彩泥塑造一個動物的造型,費盡心思做完了,卻發現模板用錯了,那么只能把一切推翻了重新來過,甚至還不如一張白紙的狀態更容易進行記憶。因為此時此刻的記憶要先糾正錯誤的,再來掌握和記憶正確的。
現實生活原本就是非常平淡的,很多事情都無法使人感到驚奇,而每個人主觀上的感受,則使得客觀的一切被賦予感情,賦予跌宕起伏的曲折。人人都要在主觀上用心觀察,也要調動內心深處潛藏的記憶力,這樣才能把更多的事情看得更加認真細致,做得更好。
再如,一個人之所以能從銀行里提取出來現金,是因為他此前在銀行里存入了錢。反之,假如他從未把錢真正存入銀行里,則根本不可能從銀行里取出來錢。記憶就像是我們的銀行,如果我們從來不曾把很多東西存入腦海中,就無法從腦海中把東西提取出來,而存入的過程就是通過觀察來實現的。當然,觀察之后進行記憶,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主動的記憶,即主體主動自發去記憶,帶有很大的積極性,是有意識的。另一種是被動的記憶,則主體被動地進行記憶,完全是因為對于某個人或者事情的記憶力特別深刻,所以才會情不自禁地記憶在心,遇到事情時會想起來。毫無疑問,和被動記憶的不確定性相比,主動記憶更加明確,也是可以掌控的。當然,要想更多地進行主動記憶,就要進行深刻細致的觀察,從而加深印象,讓記憶更加水到渠成。
當然,要想過目不忘是很難做到的,針對這一點,心理學家曾經進行過實驗,發現哪怕是經過大量訓練提升記憶力的觀察者,也無法把他目睹的事物完全描述出來。通常情況下,這是因為人們的觀察不夠細致,對于事實真相的認知并非完全有把握導致的。很多孩子習慣看偵探片,就會發現警察破案的時候之所以困難重重,是因為作為見證者的人們總是無法準確闡述他們所看到的一切,甚至還會在描述過程中自以為是地添油加醋,補充細節,結果非但沒有起到幫忙的作用,反而還會成為警察做出判斷和推理的干擾項,導致斷案的過程延遲。
父母要有意識地提升孩子們的觀察力,可以在進行觀察之前,就告訴孩子們盡量看得更加認真細致,這樣記憶才能更加深刻。這么做,可以幫助孩子們有目的地進行觀察,也可以有效率地提升孩子們的記憶內容,幫助孩子們加強記憶。在低齡階段,孩子們的記憶力主要以機械記憶為主,這也是才幾歲的孩子就可以背誦古詩和兒歌的原因。他們在背誦古詩的時候,未必了解古詩的意思,只是硬生生地把古詩背誦下來。而隨著不斷成長,孩子們從機械記憶漸漸發展到理解記憶,這也就意味著他們要想更快速準確地記住一些東西,就要對這些東西有所了解,有所感受,從而調動自己的人生經驗來對該事物進行更加深刻的感知。
觀察賦予了很多原本冷冰冰的事物以活力,讓這些事物變得更加鮮活,更加具有生命力。偉大的科學家達爾文認為他之所以能做出偉大的成就,并非因為過人的天賦,只是因為他很善于觀察而已。不得不說,觀察力與人的智商高低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一個人觀察能力越強,智商也就越高。否則,觀察能力越弱,智商也就越低。為此,引導孩子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不但有助于增強孩子的記憶力,而且還有助于提升孩子的智商和情商。
卓越的觀察力讓我們有著卓越的發現,也讓我們在與外部世界接觸的時候,始終都能伸出觸角,做出最好的表現。看到這里,我們會更加深刻地意識到觀察力的重要作用,也理解了為何觀察錯誤會導致嚴重的后果。那么,觀察為何會出現錯誤呢?一則是因為很多事情都非常復雜,必須認真細致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二則是因為觀察的時候不夠認真信心,總是敷衍了事或者三心二意。三則有的時候,觀察到的結果會與我們固有的人生經驗與感悟發生猝不及防的對應,使得我們無法做到真正客觀。人人都帶有濃重的主觀色彩,而對于很多需要認真觀察和客觀評價的事物,都要有意識地讓觀察更加中肯,避免迫不及待就從主觀角度出發對看到的一切進行思維加工。很多人都知道死胡同,那么當思維走入死胡同之中時,就會無法逃離,也會無法回頭。有些孩子因為缺乏自信心,還會表現出盲目從眾,總是人云亦云,根本沒有主見,哪怕對于自己親自觀察出來的結果,他們也不那么堅定地相信。
那么,孩子們要如何觀察才能起到最佳的記憶效果呢?首先,觀察前要確定觀察的目標,知道自己為何觀察、想要得到怎樣的結果。只有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其次,正式開始觀察前要做好一切的準備工作,而不要在觀察的過程中動輒就放下正在觀察的事物,臨時去做準備,這樣只會打亂觀察的思路,也會導致觀察半途而廢。再次,養成專注的好習慣。良好的專注力,能夠讓孩子們長時間投入于觀察,而不是看到什么就截取片面的結論,導致如同盲人摸象一般根本無法得到真正的收獲。最后,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不要對于自己的記性盲目樂觀,而是要認識到每個人的記憶能力都有差別,有的時候,與其自以為記住而后完全忘記,還不如勤奮一些,拿起筆來把必須記住的東西都記在筆記本上,從而形成備忘,這才是更靠譜的。總而言之,觀察一定要認真細致,非常全面,而不要總是在觀察之后卻沒有達成預期的目的,更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
古人云,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告訴我們做事情要從小事開始做起,觀察也要做到細致入微,這樣才能起到最佳的作用和效果,也才能爭取讓觀察事半功倍。一個觀察力敏銳的孩子,不但很善于溝通,而且還很善于寫文章。例如,有的孩子看到日出,只會說“太陽出來了”。而有的孩子則看到了太陽紅彤彤的臉龐帶著笑意,把周圍的云彩都照射得泛出紅光。也看到在陽光的照射和撫摸下,小草在盡情地舒展身體,伸懶腰,而花朵則貪婪地吮吸著露珠,生怕露珠變得不見了。如果說一千個人眼里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因為每個人的文學鑒賞能力不同,那么一千個人眼里就有不同的一千個世界,則首先是因為人們的觀察能力不同。
人們常說見多才能識廣,我們要說唯有觀察細致,才能獲得正確的印象,也才能真正提升和增強記憶力。越是孩子,越是應該從小養成認真觀察的好習慣,這樣才能讓孩子的學習如虎添翼,才能讓孩子獲得快樂的成長和偉大的成就。
上一篇:虛榮
下一篇:讓孩子學會主宰自己——宋嘉樹“敢為天下先”的教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