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會主宰自己——宋嘉樹“敢為天下先”的教子之道
說起宋嘉樹,可能很多人不熟悉,但說起他的三個女兒“宋氏三姐妹”,恐怕沒人不知道。
宋嘉樹,字耀如,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愛國人士和杰出的先鋒戰士。
宋嘉樹共有三個兒子、三個女兒,都非常優秀。他的三個女兒: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在中國近代史上都具有特殊的地位。而宋嘉樹在教育子女時所表現出來的“敢為天下先”的教育理念,更是為當今父母所稱道。宋氏三姐妹成長于封建主義籠罩大地的時期。那時,宋嘉樹在自己家中開辟了一塊沒有封建主義藩籬的田地,讓三個女兒在平等、民主、先進的環境下健康成長。
大姐宋靄齡和三妹宋美齡天資聰慧,活潑開朗,在她們只有五歲時,宋嘉樹就把她們送到中西女塾讀書,讓她們接受很先進的教育;二姐宋慶齡不像姐姐和妹妹那樣鋒芒畢露,所以七歲時才被送到中西女塾讀書。后來,宋嘉樹又先后將三個女兒送到美國接受西方高等教育,既讓她們學到了先進的知識,又鍛煉了她們的自主生活能力。要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獨立生活不是件容易的事,宋嘉樹這么做就是為了讓孩子們明白,人生的道路是坎坷的,從小就應學會主宰自己,學會對自己負責。這在當時重男輕女、“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大環境之下,是一件讓人“大跌眼鏡”的事。
與此同時,宋嘉樹對孩子們的興趣愛好也很支持。宋靄齡喜歡藝術,在音樂和表演方面很有才華。為了配合女兒的學習,宋嘉樹夫婦便經常擔任女兒的最佳表演“拍檔”。每天傍晚時分,宋家便會傳出優美的琴聲和歡快的歌聲,那是宋夫人在彈琴,宋嘉樹和宋靄齡在進行男女聲二重唱,氣氛既溫馨又浪漫。
就是在這種家教氛圍之下,宋氏三姐妹個個眼界寬廣、才智超群、思想獨立,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話。這些與父親宋嘉樹“敢為天下先”的教育理念是分不開的。
<<<家教家風感悟
宋嘉樹對“宋氏三姐妹”的教育方式,在今天看來仍然十分先進,令很多父母都望塵莫及。
在任何時候,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都應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之上。孩子是需要從小培養的,孩子的智力、情商等,也需要從小開發。但興趣愛好卻因人而異,通常不會因為父母的干涉、強迫而發生改變。
遺憾的是,現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仍然喜歡“專制”態度,一切都是自己說了算,孩子的事全由自己控制,自己說什么,孩子聽什么就行了,不允許孩子有意見,也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興趣愛好,還美其名曰“一切為了孩子”。
這些做法對孩子是極其不利的,孩子要么對父母產生恐懼心理,變得膽小、懦弱、沒有主見;要么會產生嚴重的抵觸情緒和逆反心理,與父母“對著干”。總之,在這種教育方式下培養出來的孩子,很難是個身心健康的孩子。
其實,父母應該明白:孩子是尚未定型的、正在成長中的人,但他們同樣也有自己的想法、感情、個性,尤其具有巨大的潛能。如果你一味“壓制”,勢必會扼殺掉孩子的那些美好的天性;相反,如果你能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孩子也會將潛能發揮到極致,最終成為一個出色的人。
1.給孩子一定的自主選擇權
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體會:當自己可以決定自己的事情、有一定的選擇權時,就會產生被尊重、被重視的感覺,也會很樂意去做那些自己所選擇的事情。
孩子也很希望能擁有這樣的權利。當然,由于孩子年紀較小,認知水平、自控能力等還不成熟,所以父母可以在一定范圍內給予孩子選擇權,滿足孩子的自我意識和自主心理。
比如,在選擇興趣班時,可以適當尊重孩子的意愿,但要與孩子約定,一旦孩子自己選定了,就必須要堅持下來。這樣既滿足了孩子想要主宰自我的心理,又可以激發孩子的學習積極性,鍛煉他的意志力和自控力。
2.為孩子創設各種體驗生活的機會
現在的大部分孩子,一出生就開始被父母趕著跑,上早教、上興趣班,剛上幼兒園,又開始學英語、學舞蹈、學樂器。父母生怕自己的孩子被落下,費盡心思地讓孩子學這學那,仿佛孩子的人生只有這些東西。
事實上,孩子的見識、孩子的人生體驗,有時比孩子所學的知識更重要。有這樣一句話說得好:“一個人真正的認知,向來是與個人的親身經歷、社會經驗以及客觀世界緊密相關的。”同樣的事情,父母告訴孩子,與孩子自己親身去體驗,感覺和效果肯定是不同的。
所以,父母不妨適當減少孩子花在各種早教班、興趣班上的時間,多為孩子創設一些體驗實際生活的機會。如果條件允許,像宋嘉樹一樣,將孩子送出國門也未嘗不可,這樣既可增長和豐富孩子的見識,開闊孩子的視野,又能讓孩子通過體驗生活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從而慢慢認識自己、了解自己,進而學會主宰自己的人生。
3.支持孩子的愛好和夢想
什么樣的父母才是優秀的父母?我想應該是這樣的:順應孩子的能力和興趣,給予孩子適當的關注和引導,使孩子身心健康,既能夠把握住成功的機會,也能夠忍受成功道路上的挫折和打擊。能讓孩子做到這一步的父母,就是了不起的父母。
在這一點上,宋嘉樹做得非常到位。他不僅創造機會,鍛煉孩子們的獨立能力,還十分支持和尊重孩子的愛好和夢想,讓孩子們從小就有了學習和奮斗的動力。
其實,青少年時期的孩子便已開始認識自己了,會問自己:“我將來要做什么?”雖然還不太確定自己未來要做什么,但他們卻很確定自己不愿做什么。如果父母強行把一些愿望加在他們身上,孩子的感受可想而知,一定不會太好。
有一些父母也知道應順應孩子的興趣和愛好,但知道并不等于接受和支持,這就容易造成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矛盾,孩子認為父母總想控制自己,父母則認為孩子不聽話、不懂事。
要避免這種局面,父母就要調整自己對孩子的期望,不要總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成長,而應鼓勵孩子成為他自己,按照他自己的愛好和夢想去成長。當然,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走彎路,這時才需要父母的引導和幫助。如果父母和孩子能夠達成這樣的“平衡”,那家庭教育就會變得容易多了。
上一篇:觀察細致,記憶才深刻
下一篇:讓想象力成為孩子記憶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