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早重視孩子的情感要求并引導孩子學會表達情緒
日常生活中,我們成人經常提到“情緒”這一名詞,其實,這是心理學術語,是人與生俱來的心理反應。它由4種基本情緒構成:憤怒、恐懼、悲傷、快樂。這如同繪畫中紅、黃、藍三原色,其不同的組合構成人的各種情緒狀態。每個人都有情緒,我們的孩子也是如此,他們也有自己的情緒,只是有些孩子表達的方式比較溫和,有的比較強烈。我們教育孩子,不僅僅是要讓孩子掌握知識、練就生存和發展的本領,還應幫助孩子掌握快樂的要領,其中就包括幫助他們學會表達情緒。當然,科學幫助孩子疏導情緒的第一步就是要及早重視孩子的情感要求。
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來看,對自己情緒體驗得越多,孩子的心理發展越成熟。每一次強烈的情緒經歷,都是一次寶貴的經驗。如果我們允許兒童完整地體驗自己的情緒,接納并認可自己的感受,有助于他們認知事物、總結規律、提煉經驗,有助于他們今后遇到同類境況時做出理智的分析和恰當的反應,有助于他們獲得堅實的自信心。
相反,假如我們不允許甚至是遏制孩子體驗或表達情緒,并非意味著他們面對同樣狀況時就沒有情緒了,我們只是暫時地壓抑了孩子的情緒。孩子也會感受到,自己這些情緒是可憎的,甚至認為自己是可憎的。然而他缺乏控制情緒的能力和經驗,強行忍受著內心的煎熬,絕望地感到自己無能為力,從而產生自卑。孩子將來長大了,面對內心依然會產生的強烈情緒反應,會感到不知所措,也會感到羞愧難當;既不知道怎樣表達,也不知道怎樣處理。壓抑良久,會導致各種心理問題。
幫助孩子認識和表達情緒,我們可以遵循這幾個步驟:
1.教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感覺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多和孩子聊天,或適時問孩子:“你現在是什么感覺啊?”“你喜不喜歡?”“什么事情讓你這么生氣?”還可以通過講故事、編故事、角色扮演等游戲教給孩子疏導情緒的方法。有時還可以通過交換日記、寫紙條的方式說說高興和不高興的事。如此一來,孩子也就逐漸學會,如何用“講道理”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心情。
2.讓孩子認識情緒,表達情緒
通過親子之間的對話讓孩子正確認識各種情緒,說出自己心里此時此刻真實的感受。只有知所想,才能知何解。平時,父母可以在自己或他人有情緒的時候,趁機引導孩子知道“媽媽好高興哦”“恩,我很傷心”等讓孩子知道原來人是有那么多情緒的,還可以通過句式“媽媽很生氣,因為……”“我感到有點難過,是因為……”來告訴孩子自己的情緒來源,同時也可以問孩子,“你是什么感覺啊?”“媽媽看見你很生氣、難過,能告訴我發生了什么事嗎?”等對話來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及發現自己情緒的原因。這些都有利于提高孩子的情緒敏感度。
3.培養孩子體察他人情緒的能力
對于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幫助孩子獲得。我們可以讓孩子在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中體驗自己的情緒,感受別人的情緒,知道自己和他人的需要。除了父母與孩子要交流自己的情緒感受外,還可以通過說故事、編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和孩子討論故事中人物的感覺和前因后果,以及利用周圍的人、事物,來引導孩子設想他人的情緒和想法。從他人的情緒反應中,孩子會逐漸領悟到積極情緒能讓自己和對方快樂,消極情緒會對自己和對方造成痛苦,不利于事情的解決。
4.教會孩子適當宣泄不良情緒
人在精神壓抑的時候,如果不尋找機會宣泄情緒,會導致身心受到損害。生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淚水含有的毒素比較多,用淚水喂養小白鼠會導致癌癥。可見,在悲傷時用力壓抑自己,忍住淚水是不合適的。另外,在憤怒的時候,適當的宣泄是必要的,不一定要采取大發脾氣的方法,可以采用其他一些較好的方法。所以,家長不妨引導孩子采取以下方法發泄自己的情緒:比如在孩子盛怒時,讓他趕快跑到其他地方,或找個體力活來干,或者干脆讓他跑一圈,這樣就能把因盛怒激發出來的能量釋放出來;如果孩子不高興或是遇到了挫折,你可以把他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活動上去。例如,當孩子在廚房里吵鬧著要玩小刀時,媽媽會把他帶到一水池的肥皂泡面前分散他的注意,他很快會安靜下來。另外,場景的迅速改變也能達到同樣的目的——安靜地把孩子從廚房帶到房間里去,那里有許多吸引他注意的東西,玩具恐龍、圖書都可以讓他忘記剛才的不愉快。
當然,讓孩子發泄自己的情緒,并不意味著家長可以忽視孩子那些不正確的行為。過激的情緒,甚至消極情緒都是生活中很平常的,但是傷害和破壞性的行為是絕對不被允許和容忍的。
其實,情緒無所謂對錯,只有表達的方式是否能被人接受。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接受孩子的多面性情緒,引導孩子把消極情緒轉化為積極情緒。唯有正視情緒表達的所有面貌,健康的情緒發展才有可能,唯有能夠駕馭自己情緒的孩子,才能夠成為有自我控制力的孩子!
上一篇:歷經磨難,才能體會到獲得的喜悅
下一篇:堅定自我,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