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做人做事的尺度和分寸
中國幾千年的文化一直強調儒家的中庸之道,其精髓是“不偏不倚”“過猶不及”,這說到底也是分寸的問題。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無不滲透著對于分寸和火候的掌握。敢想敢干、當斷則斷是一種氣度,腳踏實地、步步為營則是必要的策略。為人處世要講分寸,拿捏得好,水到渠成;拿捏不好,前功盡棄。
可見,懂得減速和停止,是人生的一種境界。有時候,一味地追求高速度并不能達到目標,因為用了多大的沖勁,就能招致多大的損傷。這是必然的,或許就是因為有了喘息的機會,才有足夠的體力進行下一步的飛躍。
當然,做人做事除了要懂得退讓以外,還必須要掌握分寸,掌握分寸是為人處世的普遍規則,是獲得好人緣的第一準則。為此,我們首先要懂得的就是內圓外方。
所謂的外圓內方,就是要求我們,對于自己,要有做人之本,有原則,不被他人所左右,也就是“方”;而對外,與人打交道,要圓滑世故,融通老成,能夠認清時務,使自己進退自如,游刃有余,也就是“圓”。
做人應當方外有圓,圓內有方。外圓內方之人,有忍的精神,有讓的胸懷,有貌似糊涂的智慧,有形如瘋傻的清醒,有臉上掛著笑的哭,有表面看是錯的對……真正的“方圓”之人,沒有失敗,只有沉默,這是面對挫折與逆境的積蓄力量的沉默。
真正的“方圓”之人是大智慧與大容忍的結合體,有勇猛斗士的武力,有沉靜蘊慧的平和,對大喜大悲能夠做到泰然不驚;行動時,干練迅捷,不為感情所動搖;退避時,審時度勢,全身而退,而且能夠抓住最佳機會東山再起。
另外,掌握做人的分寸還有一點要求是:能屈能伸,“大丈夫能屈能伸”也是這個意思。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度過一生,這就要求我們適時調換好“伸”與“屈”。在生活和事業處于困難、低潮或者逆境、失敗時,如果能運用“屈”的智慧,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反之,該屈時不屈,一味地去伸,必遭沉重打擊,甚至殃及生命,如此我們還有什么資格去談人生、談事業、談未來、談理想呢?
再者,待人接物也要做到冷熱適中。歌德說過一句話:“世間最純粹、最暖人胸懷的樂事,莫過于看見一顆偉大的心靈對自己開誠相見。”人際交往中,我們強調要以誠待人,以真性情待人,對一切事物抱有積極熱情的態度,這也是為人處世所必需的。比如你想得到朋友、同事的認可和接納,就必須首先主動敞開自己的心懷,講真話,做實事,以誠相見,這樣朋友被你的誠實所感動,內心深處喜歡你,才愿意與你真誠交往。
但是,凡事都有個度的問題,熱情也不能過了頭,比如涉及朋友的隱私之事,你卻不知審時度勢,非要幫人家忙里忙外,讓朋友難為情,既不好拒絕你,又無法謝絕你,搞得非常尷尬。所以,最好的分寸就是冷熱適中,不即不離,勿以尊卑親疏定冷熱,這樣才有可能使彼此友好關系保持長久。
最后,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做人做事要低調,“出頭的椽子先爛”“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始作俑者,其無后乎”……這類古訓俗語常用來告誡人們,人心叵測,冒尖是要承擔一定的風險的。我們不妨韜光養晦,不露鋒芒,不動聲色,以免易遭人妒恨受到攻擊。低調并不是要否定那些勇往直前、萬事當先的人,只是強調掌握適當的分寸。
能夠真正掌握好分寸,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分寸隱藏于何處,不是觸摸出來的,而是體會出來的。要學會把握分寸,必須通人情、曉世故,有修養。把握分寸是人的一種綜合素質,是內在涵養與外在經驗的集中表現。
上一篇:把握三種方式,順利收獲幸福
下一篇:把自己當成最聰明的人,往往是最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