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的內在成長節奏
關于成才,中國有句古話叫“大器晚成”,但中國的父母們顯然更接受大器早成,否則“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怎么會那么流行。為了迎合父母們的這種心態,一些早教機構應運而生,他們的口號就是讓孩子早說話、早走路、早學知識,早早具備各種能力。但是,人生是場馬拉松,不是百米賽跑,為什么要在馬拉松的開場以百米賽跑的速度奔跑?而且,每個孩子的奔跑習慣都不一樣,有的孩子在前半程跑得快,有的孩子在中后半程跑得快;有的孩子爆發力好,有的孩子耐力足。所以,沒有必要要求孩子在開始的時候就跑得比別的孩子快。在剛開始的時候跑得慢一點,并不影響他最終贏得這場人生馬拉松。
曾經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則故事。有一個女孩智力顯得有些遲鈍,從小學到中學學習成績都在中下,父母一看這樣的情況,也不再對她抱什么希望,心想能上到高中畢業就不錯了。誰知到了高中以后,女孩的學習成績漸漸有些好轉,但父母還是沒對她抱什么希望,高考果然也失敗了。父母就打算幫她找個工作,讓她早點走向社會。誰知女孩想再復讀一年,父母同意了。結果這個女孩一下子復讀了三年,終于考上了大學。考上大學之后,學習還是很吃力,磕磕絆絆終于讀完大學。父母已經相當滿足了,女孩又說要考研究生,又用了兩年才考上研究生,研究生畢業時都28歲了。然后,找了一份不錯的工作,并在30歲之前結婚生子,一步都沒耽誤。這個女孩后來在親朋好友間成了一個傳奇,因為沒有一個人想到這個在童年時智力有些問題的小孩竟然可以讀到研究生畢業,并且有了不錯的生活。
這樣的傳奇為什么能夠發生?我想,跟她的父母對她不抱希望有很大的關系。因為對她不抱希望,所以對她沒要求,也不會去干涉她的學習和生活,給她壓力,結果她在非常寬松的氛圍中長大,完全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雖然成長得很慢,并不順利,但結果不比其他孩子差。而那些一路被父母催促著、苛責著、監督著、教育著長大的孩子卻未必能成長得多好。所以有心理學家說,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
因為每個孩子的成長節奏都不一樣,就猶如每一種植物的發芽期、開花期和結果期都不一樣,如果人為地去干涉它們的成長,它們可能會開不出美麗的花、結不出美麗的果,甚至可能會死亡。而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植物,都有自己獨有的發芽期、開花期和結果期,遵循孩子的成長節奏,其實就是遵循孩子的客觀成長規律。
這一點我也有體會。有一次,我到一個新公司上班,成長得有點慢,我自己有點著急,領導也找我談話,說我是不是應該找找原因。可是半年以后,我卻是公司員工里進步最大的那一個,并被升職加薪。后來我發現,對于一項新的工作或學習任務,我在開始階段都不如別人學得快、做得好,但在一段時間以后,我卻又是做得很不錯的那一個。于是我了解了,我是做什么事情都上手比較慢但后勁比較足的那種人,這就是我的成長節奏。于是以后再做什么事情我也不著急了,也不會和別人比較,就按照自己的節奏來。
按照自己的成長節奏,不著急,不和別人比,會感到特別輕松。因為輕松,所以會成長得特別好,到了一定的節點,自然會強大。父母若能明白這一點,不去干涉孩子的成長,自身也會不再焦慮。
其實孩子是有一定的自我發展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的,好的知識自然會對他們產生吸引力,他們天然會去體驗各種事物,在各種事物中汲取營養。我們不需要去干涉他們這個過程,而是要保護他們這種能力。如果他們這種能力發展得好,父母和老師都會非常輕松。
1.不干擾孩子的成長速度
心理學家李雪說:“根據芝加哥大學醫學院兒科學即神經科學教授彼得·胡騰洛赫爾提出的定義,孩子的大腦尚未分化,如果過分對某一特定大腦區域進行刺激,如讓孩子過早地、密集地接受智力訓練,就會導致‘神經擠破’現象,造成對于青春期和成年期創造力有重大意義的大腦功能區域萎縮。那么,孩子看似贏在了起跑線,卻有可能輸在中點或終點。”她還說:“孩子的發展需要智商、情商、社交能力和運動能力相輔相成,不僅僅是智力發展就可以的。”因此,我們不需要刻意提高孩子的智力發展速度和其他方面的成長速度,不需要上什么早教班,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鍛煉中,孩子的身心足以得到全面的發展。
父母干擾孩子的成長,很多時候是受功利價值觀的影響,現在個別媒體散發“再不努力,你就被同齡人拋棄了”的功利價值觀,把父母和孩子引向焦慮。孩子是要努力,但用他的節奏努力就好了,不需要和別人比較。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方向、道路、節奏,只要自己不放棄自己,就永遠不存在被誰拋棄。
2.不干擾孩子成長為什么樣子
每個孩子心中都有一個精神胚胎,指引他成為他自己,這個“自己”可能不符合父母的期待,也不符合社會的大眾標準,但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想法,不強迫孩子必須成為你想讓他成為的樣子。孩子只有成為他自己,在他感興趣并擅長的領域才能發揮自己的潛能,才能變得真正的強大。
3.尊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節奏
有些父母喜歡干涉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細節,例如,中午非要讓孩子睡覺,哪怕孩子不困;孩子想下午寫作業,父母非讓孩子上午寫,說上午精神狀態好;孩子想聽著音樂寫作業,父母認為這樣會影響他學習,非要把音樂關掉。這就是用自己的感受和認知去干涉孩子的成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節奏,我就是晚上工作效率高,而我的一些朋友則是早上工作效率高,我只有按照我的節奏才能更好地工作。所以父母完全沒有必要用自己的感受和節奏去干涉孩子,相信孩子的感受,孩子比你更清楚地知道此刻他最需要做什么,只要孩子的節奏不影響最終的結果,不妨讓孩子按照他自己的節奏來。
4.不用“教育”去干擾孩子的感受,給孩子一個不被打擾的精神空間
看到一個作家在微博上說,她想帶兒子去科技館看展覽,讓兒子接受科技教育。沒想到兒子走到小區時被一條毛毛蟲吸引了,說自己不想去科技館,想在這里看毛毛蟲,結果兒子看了一下午的毛毛蟲。這個作家的講述中雖然透露出一絲無奈,但并沒有干擾兒子看毛毛蟲,甚至讓他看了一下午。如果他生氣地教育兒子:“毛毛蟲有什么好看的,有科技展覽好看嗎?”就破壞了孩子與大自然的情感鏈接。在孩子的感受面前,教育是次要的。保護孩子的感受就是保護孩子與自我、與自然、與藝術等的鏈接,不破壞他對這些事物的敏感度。這會使孩子成為一個充滿“靈性”的人,而不是被各種知識、規則教育出來的機器人。
社會中充斥著各種教條主義的教育,如孩子見人必須打招呼,必須學會分享,嘴甜、聽話才是好孩子,結果孩子被教育成了討好型人格,失去了自己的精神空間。其實我們成人也不是見誰都想打招呼,和誰都想分享,而是對自己喜歡的人才愿意這么做。所以,尊重孩子的感受就是尊重真實,讓孩子成為一個真實的人,擁有真正的自我。
最好的教育不是教育,而是陪伴、關注,但不打擾,讓孩子按照他自己的節奏體驗這個世界,相信他有自我成長的能力,并能夠通過自我的成長獲得不斷強大的能量。這種能量可能比父母刻意的“教育”所帶來的能量更大,效果更好。
上一篇:學習,是生存最重要的技能
下一篇:巧借強者之勢,提升自己的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