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指望別人,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
現實生活中,每當遇到困難時,人們總是情不自禁地四處求助。然而,對于任何人而言,真正能夠幫助自己的只有自己,因為他人的幫助也許能幫我們一時,卻不能幫我們一世。任何時候,我們唯有鼓起信心和勇氣,勇敢地面對困難,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問題,才能成為人生真正的強者。記住,人生強者的力量并非來自于外界,而是來自于他的內心。所以我們不要因為總是向他人尋求幫助而形成依賴性,否則我們自身的力量就會越來越弱。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你自己能夠拯救你,別人只能起到幫助和輔助的作用。認清這一點之后,我們才能斷絕自己的退路,從此之后一往無前,無所畏懼。
很久以前,有個人遇到了為難的事情,因而想去廟里求菩薩幫忙。來到寺廟里,他虔誠地跪倒在菩薩面前暗暗祈禱。當抬眼看著菩薩時,他用眼角的余光發現,和他一起跪在菩薩雕像面前的那個人,看起來非常像菩薩。他好奇地問:“你也是來求菩薩的嗎?”那個人轉過臉來,對他點點頭。他由此得以看清楚那個人的正面,更加確定那個人就是菩薩。驚訝之余,他忍不住問:“你是不是就是菩薩呢?”菩薩又點點頭,笑而不語。這個人更驚訝了,說:“人人有事都來求您幫忙,您為什么要自己跪著自己呢?”菩薩笑著回答:“求人不如求己。”雖然這只是一個傳說,但卻為我們揭示了深刻的道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并沒有真正的神仙,也沒有救世主。任何時候,我們與其依靠他人來幫助自己解決問題,還不如發掘自身的力量,最終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的一生會是一帆風順、順遂如意的。每個人都會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唯有積極主動地想辦法解決問題,才能夠拯救自己。然而遺憾的是,有些人總是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一旦遇到小小的困難,馬上就會想到向別人尋求幫助,最終他們如果得到別人的幫助,也許能暫時渡過難關,而如果被別人拒絕,卻會錯過自己救自己的最好時機。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一個人面對挫折的態度,決定了他最終的結局,所以面對人生的不如意,我們一定要理智從容,這樣才能給自己最好的交代。
現代社會,很多年輕人都習慣于啃老,尤其是生活壓力越來越大,職場競爭更加激烈。在大城市里,房價節節攀升,年輕人要想為自己買房安家,不得不依靠父母的幫助。然而父母哪怕再怎么愛孩子,也只能陪伴孩子一程,人生的道路歸根結底只能依靠孩子自己走完。從這一點出發去考慮,很多明智的父母絕不溺愛孩子,在孩子小時候他們就會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也引導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孩子長大之后才不會去啃老,也不會把所有問題都拋給老人去解決。反過來,對于每個父母而言,孩子的自立自強才應該是他們最希望看到的。所以不管作為孩子,還是作為父母,我們都要積極地創造條件,努力主動地改變自己的命運,才能真正走出人生的困境,也才能真正在人生中有所收獲。
看到這里,相信很多朋友都會恍然大悟,既然在這個世界上對我們最無私的父母都不能永遠幫助我們,那么有誰是我們可以依靠一生的呢?答案當然是沒有,也就是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人能夠照顧我們一生。人和人之間的緣分有深有淺,關系有親有近,但是每個人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這是不可改變的本質。我們唯有認清楚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姿態,才能真正拯救自己,也才能讓自己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僅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每個人的脾氣秉性并不是相同的,所以每個人的依賴心理也是不同程度的。依賴心理強的人,面對問題的時候總是不斷地偷懶和妥協,或者是無限拖延下去。而自立能力更強的人,面對問題則會當機立斷地解決,絕不會把解決問題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因而要想讓人生更加堅決果斷、獨立自強,首先我們要培養凡事依靠自己的好習慣,當被別人拒絕幫助的時候,也不要覺得別人就是自私的、無情無義的。記住,別人幫助我們是情分,不幫助我們是本分,沒有誰規定一個人必須幫助另一個人。
人生的不幸在降臨之前從來不會發預告,有的時候人們會猝不及防地發現自己無路可走,被逼入絕境。在這種情況下,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只能依賴自己,依靠自身的堅強力量,走過坎坷和挫折,走過人生的艱難困境。記住,這個世界上并沒有真正的絕境,每個人只要愿意,就能夠發揮自身強大的力量,從而找到切實有效的辦法克服困難。正如臺灣詩人舒婷所寫的那首《致橡樹》,在詩中,舒婷表達了自己對于愛情的理想和渴望。她不愿意成為攀援的凌霄花,而要以樹的形象與自己所愛的人比肩相立,根在地下相連,枝葉在空中遙相致意。不得不說,這是非常美好的愛情意境。作為女性,在婚姻中一定要有自己獨立的地位和獨立的個性,尤其是在經濟上更要實現獨立。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如果一個女人在經濟上依賴于男人,那么她在家庭生活中就很難得到平等的地位和對待。所以作為現代的女性,一定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而不要把婚姻作為長期的飯票。當然,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都要勇敢堅強,才能真正變得強大起來。
上一篇:不是境況造就人,而是人造就境況
下一篇:與自己相處,沒有回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