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全家去郊游
——經常帶孩子接觸大自然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涌入城市,飛速發展的城市更是標志著人類走向文明和成熟。但是,凡事都有兩面性,在走進城市的同時,我們無疑失去了大自然,對于成長中的孩子來說何嘗不是如此。對生活在都市里的孩子來講,他們越來越渴望接觸大自然,他們經常說:“周末我們去郊游吧。”的確,因為學習任務的不斷增加,家長對他們的要求也不斷提高,然而在學習重壓之下他們越來越缺乏必要的戶外活動了,這對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極為不利。
相反,帶孩子接觸大自然,它可以拉近孩子與自然的距離,讓他們領略身邊山山水水的美麗和自然的妙趣,可以沐浴明媚的陽光,呼吸清新的空氣,緩解學習壓力,學到許多課本無法給予的知識,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快樂成長。
如果成天把孩子關在屋子里,讓他待在狹小的空間里,容易讓孩子在枯燥、無味的生活中變得郁郁寡歡,不僅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力,還遏制了他各種能力的發展,影響其身心健康。因此,家長應把孩子從閉塞的空間里解放出來,創造條件讓孩子去感知自然,體會自然的美麗和樂趣,讓孩子在自然的懷抱中健康成長,提高感受力與專注力。
大自然的美好不僅可以刺激孩子的大腦細胞,提高大腦興奮度,提高孩子的注意力;更可以讓孩子的情感得以抒發,情緒得以釋放,從而發揮更大的潛力。可以說,大自然是孩子學習知識、體驗美與生命力得天獨厚的課堂。在這個課堂中,孩子不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更可以增長見識,鍛煉自己的意志力。
對于孩子來說,大自然是他們學習、體驗、觀察、探索的最好場所,在這里,他們的知識得以豐富,體驗得以增長,觀察力得以提高,而觀察所需要的專注力更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我們發現,嬰兒在還沒有行動能力的時候,只要我們將其放到自然空間里,陽光曬在皮膚上、不同的色彩及光線、大自然的芬芳及鳥兒啾啾的聲音,自然之中有太多太多的感官刺激,這些都會激活嬰幼兒腦細胞對知覺的辨識,對孩子的各方面發展有極大的幫助。
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投入到大自然,不但能讓身體得到放松,更能讓孩子調節心理活動。
上四年級的丹丹心情一度很不好,
她的爸爸陳先生是個細心的人,他看出來女兒最近的變化,甚至寫作業時都在發呆,為此,他找來丹丹,開始幫助女兒釋放一下心里的不快。
在一個周末,還和小時候一樣,陳先生開著車帶著女兒來到郊外。丹丹一下車就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新鮮空氣,此時,陳先生對女兒說:“能跟爸爸說說你最近怎么了嗎?”
“你知道啊,我和陽陽關系很好,我一直把她當最好的朋友,但是她要轉到別的學校了,而且很遠,我們學習這么忙,估計是沒時間見面了。想想以后我一個人上學放學,我就難過。”
“爸爸理解你的心情,你們這個年紀,擁有一份真正的友情很不容易,我相信陽陽也很珍惜你們的友誼,但是丹丹,你想想,你這樣一天悶悶不樂的,不僅影響學習,對自己身體也不好啊。其實現在的通訊這么發達,打電話,微信,視頻都能見到她,你不必難過。”
“嗯,是啊,今天跟爸爸出來走走,人好多了。”丹丹說。
“以后等你有時間,我會經常帶你出來的,置身于大自然、爬爬山、看看水,心情肯定能好很多。”
果然,和爸爸回家以后,丹丹又和以前一樣,臉上總掛著笑臉,學習也有勁兒了。
的確,在我們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對于學習、人際交往,難免發生一些不快,產生一些不良情緒。這些不良情緒,一定要找一個發泄的出口,否則,很容易影響身心健康。
此時,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大自然中走走,讓孩子忘卻煩惱。大自然的景色,能擴大胸懷,愉悅身心,陶冶情操。當孩子融入大自然后,他會發現自然的雄偉,一切不愉快在自然面前度顯得渺小,他的心情自然會好很多。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對于調節人的心理活動有很好的效果。
我們帶孩子投入大自然中,也告訴孩子,一旦走入大自然,就要全身心地投入當中去。比如,到草地上躺躺,到大樹下睡一覺,將腳放到流淌的清泉里,還可以釣魚、賞花,或者只是呼吸品味大自然中的氣息……
有條件的話,最好到真正的大自然當中,如郊區。如不具備條件,可考慮到城市公園等人造的自然風光中去,當然效果會打些折扣。在走入大自然之前,可能還得考慮時間、金錢等問題,多數情況下,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上一篇:告別過去,別讓昨天影響今天
下一篇:品味孤獨,與孤獨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