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模仿,還以自我本色
一個人想做一套家具,就走到樹林里砍倒一棵樹,并動手把它鋸成木板。這個人鋸樹的時候,把樹干的一頭擱在樹墩上,自己騎在樹干上;還往鋸開的縫隙里打一個楔子,然后再鋸,過了一會兒又把楔子拔出來,再打進一個新地方。
一只猴子坐在一棵樹上看著他干這一切,心想:原來伐木如此簡單。這人干累了,躺下打盹時,猴子爬下來騎到樹干上,模仿著人的動作鋸起樹來,鋸起來很輕松,但是,當猴子要拔出楔子時,樹一合攏,夾住了它的尾巴。
猴子疼得尖聲大叫,它極力掙扎,把人給吵醒了,最后被人用繩子捆了起來。
猴子不但沒有成功地伐木,反而讓自己落在了伐木人的手里。它沒有看到自己的局限,更沒有掌握自身的特點。與這只猴子一樣,我們最大的局限在于我們的短視,而我們的短視在于無法發現自己的優點。威廉·詹姆斯這樣認為:“跟我們應該做到的相比較,我們等于只做了一半。我們對于身心兩方面的能力,只用了很小一部分,一般人大約只發展了10%的潛在能力。一個人等于只活在他體內有限空間中的一部分。他具有各種能力,卻不知道怎樣利用。”
那么,一般人是怎樣做的呢?他習慣用與別人的對比來發現自己的優缺點,這固然是一種好方法,但往往受主觀意識影響太大。他會很快地發現,自己在某方面與別人差距甚大,因此他會非常羨慕那個人。羨慕會導致無知的模仿,導致無謂的妒忌,或者受到激勵般地向更高境界攀升,但最后一種情況畢竟所占比例甚小,而前面兩種情況都容易導致自信心的散失以及由此引發的憂郁。
每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就像人類有其體能的極限一樣。如果想把別人的優點都集于一身,那是最荒謬、最愚蠢的想法。我們沒有必要去模仿別人,只要能夠做好我們自己,便是對自己盡到了最大的責任。
從道格拉斯·馬羅區的詩中可以讓我們得到一些啟發:
如果你不能成為山頂的一棵松,
就做一棵小樹,生長在山谷中,
但須是最好的一棵。
如果你不能成為一棵大樹,
就做一棵灌木。
如果你不能成為一棵灌木,
就做一葉綠芽,讓公路上也有幾分歡娛。
……
世上的事情,多得做不完,
工作有大的,也會有小的,
該做的工作,就在你身邊。
如果你不能做一條公路,
就做一條小徑。
如果你不能做太陽,
就做一顆星星。
不能憑大小來論斷你的輸贏,
只要你努力做到最好。
模仿他人就會失去自己,我們應該看到自己的優點,也應接受自己的缺點,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完美的人生。因此,我們不必戴著假面具去生活。道德上的過于自負及苛刻的自我要求,都是內心世界的最大敵人。
上一篇:放開他并不等于失去他
下一篇:放棄,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