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世上之物于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什么?有人說,是財富,是珠寶,是功名,是地位……不,這些雖然是人之所需,對人也非常有吸引力,但都是“身外之物”。而人生有一知己,這種朋友間真摯的情意才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難得的財富。
人生活在社會中,不能缺朋友,或多或少、或遠或近、或同性或異性,人都需要有一個“朋友圈”。或許你記不起來你的第一個朋友是誰,也記不清楚現有知己彼此是如何成為知己的,但是沒有關系,只要你和朋友都維護并珍惜著這份友情,就已經足夠。
“千金難買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一個人倘若能夠有幸和志同道合的人相遇并攜手,真的是一種“緣分”。人生路上,我們都是匆匆過客,我們與每一個人相遇都是“緣分”,有的人我們甚至連面容都沒有看清楚就與他們擦肩而過了;有的人在我們相遇時會相視一笑,彼此留下一個美好的背影;有的人卻能讀懂彼此的需要,并肩攜手前行,互相鼓勵,互相幫助,成為人生路上最親密的“戰友”,共享人生路上的喜怒哀樂,毫無疑問,這種人就是我們的知己。人生路上,若有知己與我們同行,我們在人生路上就不會“寂寞”。
常言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己,一般來說就是那個真正知道并了解自己的朋友。歷史上關于知己的故事從“高山流水遇知音”起就已經開始伴隨著綿延不息的中華文化流傳了,古往今來,世間沒有停止過上演關于知己的各種各樣的故事。
魯迅作為中國文壇的領袖人物,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視,作為一名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魯迅的朋友不是很多,所以知己對他來說,顯得尤為重要。他認為在他的朋友中,知己近乎“唯一”的這個人就是同樣是文學巨匠的瞿秋白。
有一副對聯是兩個人友情最好的體現:“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這是魯迅寫給瞿秋白的經典對聯,也留給后人一段關于他們的友誼的佳話。
1932年夏天,魯迅在上海與瞿秋白相識。1934年初,瞿秋白遠赴江西蘇區,兩人真正交往的時間僅有一年半,如此短的時間,他們兩個人是如何從不相識變成“知己”的呢?
文學修養精深的瞿秋白通曉俄語,魯迅則熟讀蘇俄文學,魯迅熱切期盼能把很多優秀的蘇俄文學作品翻譯成中文介紹給中國讀者,所以魯迅經過多方輾轉尋找優秀的蘇俄原著,然后通過他人托付瞿秋白翻譯,而瞿秋白以自己出色的外文功底將之譯成中文。那時,他們兩人并沒有見過面,但是雖未謀面卻在無形之中通過文字的牽連開始了彼此的友誼。
后來兩人見面后結為摯友,他們心靈相通,常常共同探討關于文學的話題,瞿秋白有十余篇非常重要的文章曾經都以魯迅的筆名發表,這不是一般友誼能夠做到的。后來的一年中,瞿秋白曾經三度被特務追捕,在他遇難之時,魯迅家里成為他首選的避難場所。
在文學這一天地里面,瞿秋白是第一個準確評價魯迅雜文的人,1933年4月,經過他嘔心瀝血的耕耘,《魯迅雜感選集》終于編制完畢,瞿秋白又挑燈奮戰4個晝夜,為這部選集寫了長達17萬字的《序言》,其見解之精辟,魯迅在閱讀時,在感激佩服之中寫下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的對聯贈與瞿秋白。
知己是一種相契,知己是彼此心靈上的一種感應,知己也是一種心照不宣的感悟。知己最能體會對方的心聲,能給予對方最愜意、最暢快、最美好的意境!
俗話說:千金難買,知音難覓。能夠互相完全袒露心扉的朋友才稱得上知己,于千千萬萬人之中遇到那個可以深交、可以談心的知己不容易,所以,如果遇上,我們一定要珍惜。
上一篇:人生如茶須細品
下一篇:人間自有真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