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澇堿的“克星”,老百姓的“福星”
為官任職鞠躬盡瘁,造福人民碧血丹心。生是公仆心系百姓,死化焦桐長眠沙丘。
1922年8月16日,一個新的生命降生在了山東省淄博市博山縣(今博山區)北崮山村一戶貧苦農民家里,這個剛出生的小生命便是焦裕祿。艱難困苦一直伴隨著焦裕祿的童年。十幾歲時,焦裕祿被日軍抓到撫順當礦工,因不堪忍受日寇的殘害,在1943年,終于逃出虎口,回到家鄉。
回到家鄉的焦裕祿,終于迎來了人生的第一縷陽光。1945年8月,他加入了共產黨領導的民兵組織,投身革命,出生入死。1946年1月,焦裕祿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博山縣解放后,焦裕祿任職于區武裝部,帶領百姓鋤漢奸、斗地主、分土地,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
1948年5月,焦裕祿被調到河南省尉氏縣任宣傳干部。同年冬天,他身先士卒組織隊伍奔赴淮海戰役前線,在槍林彈雨中搶救傷員,被評為“支前模范”。1949年春,焦裕祿被調回尉氏做縣委工作,他主動請纓沖在一線,領導隊伍開展剿匪工作。
短短數年,焦裕祿經歷了抗日、土改、剿匪等多次生死考驗,充分證明了他是一名赤膽忠心、無私無畏的好黨員,是一名有干勁有智慧的好干部。
風塵仆仆,臨危受命。1962年,針對河南省蘭考縣的實際情況,組織上考慮選派一名有能力有擔當的干部擔任縣委書記。從古至今,蘭考縣災害頻繁,積重難返,是一個“難啃的光骨頭”“沉重的大擔子”。此前,組織上也曾先后物色了幾個人選,但因各種原因沒有實現。最后經過慎重考慮,決定派焦裕祿到災情嚴重的蘭考縣擔任縣委書記。在做決定前,組織上找焦裕祿談了一次話,向他介紹了蘭考縣的實際情況。焦裕祿鄭重表態:“黨組織把這個任務交給我,這是對我的信任。”并表示堅決服從組織決定和安排,一定完成黨交給的任務,帶領蘭考人民走出困境。
雖然蘭考縣的西北邊有黃河相伴,但它沒有享受到黃河水的恩惠,反而遭受到了無窮無盡的災難。歷史上,黃河在蘭考曾多次決口、改道、漫堤。蘭考縣志記載:“一歲三災,三年大旱,四年大澇,麥盡于枯,秋禾無望,四野一空。”舊社會時,當地流傳的民謠訴說著百姓水深火熱的生活:
冬春風沙狂,夏秋水汪汪。
一年辛苦半年糠,扶老攜幼去逃荒。
賣了兒和女,餓死爹和娘。
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蘭考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然難以抵御自然災害的侵襲。1959年以來,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毀壞了全縣的水利防御工程,肆虐的風沙使20多萬畝麥田絕收。秋季收獲時節,連續的雨水又將20多萬畝莊稼淹沒,白茫茫的鹽堿燒死了10多萬畝禾苗。農業經濟凋零,蘭考人成群結隊外出逃荒要飯,局面很是嚴峻。就是在這樣的緊急關頭,焦裕祿迎難而上,帶著黨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來到了蘭考縣。
深入群眾,摸清民情。1962年12月6日傍晚時分,焦裕祿到達蘭考縣委,恰逢縣委開會研究當前災情和救災工作。焦裕祿參加了會議,并在會議上作了簡明扼要、分量十足的發言,給當時參會的同志留下了深刻印象。當時,大家還不知道他是新來的縣委書記。散會之后,大家議論紛紛,有人說可能是上級派來的干部,但又有人感到疑惑,他穿的衣服破破爛爛的,全身上下就像一個實實在在的農民,哪里像個救災干部呀!后來向縣委組織部一打聽,才知道是新來的縣委書記焦裕祿。第二天早上天還沒亮,焦裕祿就已經下鄉調查民情去了。冬天的早晨格外寒冷,狂風卷著黃沙,漫天飛舞。焦裕祿帶著幾個同志,騎著自行車,逆風而行,來到了災情最重的老韓陵大隊。到了之后,他將大隊的東南西北都轉了一遍,看到風口上的麥苗枯黃,谷場上滿是暄土,心情不禁沉痛起來。從這天起,焦裕祿每天都下鄉和農民一起勞動,深入到農民家里訪問,他的足跡踏遍了蘭考縣120多個村落。走到哪家,他就揭開哪家的鍋蓋看一看糧食夠不夠吃,摸一摸孩子身上的棉服能不能御寒。為了爭分奪秒,盡快解決蘭考人民的困難,他干脆不回縣城,直接住在農民的草棚子里,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和農民促膝長談,在群眾中學到了許多治理風沙、洪水和鹽堿的辦法。真正做到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在一個夜深人靜的晚上,焦裕祿陷入沉思: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雖說通過走訪村民,對蘭考的災情有了更深的認識,但對蘭考人民的三大“敵人”還沒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全縣的沙丘、風口有多少個?洪水的流向如何?鹽堿地的分布和堿化程度怎樣?這一切,自己心中都還沒個底。于是,他作出一個決定,要把蘭考大地的自然災害摸個透徹,親自去會一會“三害”。
漫天黃沙查風口。1963年春天,彌天的大風沙又開始襲擊蘭考。焦裕祿正帶著“三害”調查隊的同志調查風口。狂風猶如排山倒海,夾著漫天飛沙,像海浪一般,一波風未平一波沙又起。大家的臉上、嘴里滿是泥沙,但依然堅持追尋風口,直到沙落塵埃,才肯罷休!有一天早上,狂風驟起,黃沙彌漫,有同志建議,改天再去。焦裕祿說:“不起狂風,就顯示不出風沙的來龍去脈,我們要抓住時機。哪里風沙最大,沙丘最多,我們就到哪里去。”焦裕祿的話鼓舞了同志們的士氣,他們繼續大步向風沙走去。最后,焦裕祿帶領的調查隊,查清了全縣共有86個大小風口、261個沙丘、63個沙丘群、10多條沙龍,危害農作物30萬畝。摸清“敵情”后,焦裕祿立即召開會議,集思廣益,討論如何治沙。在反復論證多個方案之后,大家決定借鑒農民通過實踐摸索出的“土辦法”,用淤泥壓沙、種泡桐樹固沙,終于成功地封固住黃沙。
烈日當頭除鹽堿。蘭考縣有鹽堿的土地總共26萬多畝,大片大片的莊稼被堿死。為了治理堿災,焦裕祿跑了很多地方進行調查,向群眾學習,找尋治理方案。他從一個老農那里得知,堿是分很多種類的,有鹽堿、白而不咸的堿、鹵堿、馬尿堿……在調研時,焦裕祿經常會親自“吃土”,對堿進行鑒別,并做好記錄,以便后期對癥下藥。有了翻淤壓沙的經驗,焦裕祿決定帶領蘭考人民翻淤壓堿。他對群眾說道:“跟堿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你們要是在戰斗中有任何困難一定要告訴我。”大家反映缺少翻淤工具,焦裕祿立刻回到縣里,安排供銷社提供工具,并撥了幾萬斤糧食,支援群眾翻淤壓堿,最終剎住了堿這個“紙老虎”的威風。
狂風驟雨探水情。1963年,秋汛提前來到蘭考。暴雨下了七天七夜,整個蘭考縣一片汪洋。焦裕祿認為此時正是探水路的好時機,可當時他的慢性肝病加重,醫生勸他趕緊住院治療,他卻說:“同志啊,目前暴雨當頭,大水成災,直接威脅到群眾的生命財產,我怎么能去住院呢?我這個病是慢性病,慢慢治就好了。”同志們也勸他,讓他先住院,等他們調查回來再向他匯報。焦裕祿搖搖頭說:“不行!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快走!”話音剛落,焦裕祿就帶著幾個同志,沖向狂風暴雨。在途中,焦裕祿突然肝部一陣劇痛,不得不停下腳步。隨行的同志勸他回去,但他打起精神,語氣堅定地說:“要想改變蘭考的面貌,咱不能歇著。群眾困難時,我們挨點兒雨淋,又算得了什么?走,不達目的,絕不回頭!”調查隊在風雨激流里度過了艱難的一個月,最后終于掌握了關于蘭考縣河流、溝渠、橋涵等基本情況,繪成了詳細的排澇泄洪圖。
在焦裕祿的帶領下,蘭考的“沙、澇、堿”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豐收指日可待,蘭考人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勝利的曙光。在消災減災的過程中,焦裕祿總結了許多行之有效的科學方案,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為人民鞠躬盡瘁。焦裕祿的心里永遠只有人民,沒有自己。自己有了病,就用意志扛著,可當同志身體不適,他總是關懷備至,悉心照顧。焦裕祿關心別人,勝過關心自己。在去蘭考前,焦裕祿就已經患有肝病。到了蘭考之后,經常是風里來雨里去,艱苦、繁重、連續的工作,使他的病情愈加嚴重。在他的辦公室有一把藤椅,每次肝疼時,他就拿一個硬東西,一頭頂在肝部,一頭頂在藤椅右側。久而久之,藤椅右側就被頂出了個大洞。上級領導和同事們都很關心他的病情,多次勸他住院治療,但他一想到千頭萬緒的工作,總是找借口推遲。終于有一天,焦裕祿倒下了,不得不住院治療。兇殘的病魔折磨著焦裕祿,病痛讓他無法入睡,身體極度虛弱。此時的焦裕祿,心里仍然惦記著蘭考人民。許多人去醫院看望他,每次他都不談病情,總是問蘭考情況:張莊的沙丘封住了沒?秦寨的鹽堿地麥子長得怎么樣?老韓陵的泡桐栽了多少……
1964年5月初,焦裕祿病情惡化。彌留之際,他說:“我們是災區,我死了,不要多花錢。我死后只有一個要求,請組織上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1964年5月14日9時45分,焦裕祿的心臟停止了跳動,年僅42歲。人們在整理他的病床時,發現了他的日記。日記上記著這樣一段話:“我想,作為革命戰士,就要像松柏一樣,無論在烈日炎炎的夏天,還是在冰天雪地的嚴冬,永不凋謝,永不變色;要像楊柳一樣,栽在哪里活在哪里,根深葉茂,茁壯旺盛;要像泡桐那樣,抓緊時間,迅速成長,盡快地為人民貢獻出自己的力量。”焦裕祿的不幸去世,使蘭考36萬人民沉浸在悲痛之中。他們化悲痛為力量,用辛勤的汗水澆灌著焦裕祿生前曾經奮戰過的蘭考大地,在1965年,糧食初步實現自給。
焦裕祿用實際行動,為我們詮釋了一位優秀縣委書記不怕犧牲、勇往直前、一心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他永遠離開了我們,但是他沒有死,他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
上一篇:永放光芒的“螺絲釘”
下一篇:深藏功名 永葆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