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愛中長大的孩子最容易受挫
在親子教育中,“溺愛”是一個很模糊的詞。怎么愛才算溺愛?愛多少才算溺愛?我們說過,要盡量滿足孩子,否則孩子的心理會產生匱乏感和低價值感。但有的父母又擔心,這樣算不算溺愛?萬一把握不好尺度,過度滿足孩子,會不會同樣帶來不好的后果?這樣的擔心是有道理的。
我有一個認識多年的朋友,由于是單親家庭,她對兒子特別寵愛。
她說兒子缺少父愛,我得在物質上多彌補他。于是兒子要什么就給什么,在吃穿用度上一點不比別的孩子差,哪怕超出了她的經濟能力,她也會借錢滿足孩子。在其他方面,如看動畫片、玩手機,想玩到什么時候就玩到什么時候,從來不禁止。周末想睡到幾點就睡到幾點,想什么時候吃飯就什么時候吃飯。這個孩子在幼年時好像也沒什么,但隨著他漸漸長大,朋友的壓力陡增,幾乎到了無法承受的地步。因為兒子的消費需求越來越高,以她的經濟能力已經完全不能滿足了。但孩子完全不管這些,只管向她伸手要錢,她不給,兒子就開始撒潑耍賴,哭鬧摔東西,母子關系頻頻發生激烈沖突。到了初中以后,兒子干脆以不上學威脅她,完全成了一個“問題少年”。
我們所說的“盡量滿足孩子”是說在父母能力所及的情況下,盡量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但不合理的要拒絕。顯然,朋友的做法已經超出了“合理滿足孩子”這個尺度,變成了溺愛。溺愛分兩種。第一種就是我朋友這種,縱容型溺愛。即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想怎樣就怎樣,哪怕是不合理的要求,父母也滿足。父母無原則地過度滿足孩子,放大孩子的欲望,使孩子形成索取無度、霸道自私、蠻不講理的人格。這樣的孩子承受不了被拒絕,因為他一直被滿足,從未被拒絕過,他的全能自戀感被無限放大,認為自己天生就應該被滿足,而從不考慮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
而被合理滿足的孩子是能夠承受拒絕的,他們知道什么是合理的要求,什么是不合理的要求,在被拒絕的時候有一定的承受能力,雖然也會失望,但不會有較大的情緒波動。而在縱容型溺愛中長大的孩子一旦被拒絕就會產生強烈的不滿、憤怒等情緒,走向社會以后也特別容易因此和他人發生沖突,甚至攻擊他人。因為父母縱容他,別人不會縱容他。這樣的孩子,外表看起來很“強勢”,但內心非常脆弱。
另一種溺愛給孩子帶來的后果更嚴重,那就是包辦型溺愛。即父母為孩子打理一切,替他做所有事情,包括他自己能做到的,甚至替他作各種人生決定。包辦型溺愛打著“為了讓孩子過得更順利”的旗號,剝奪了孩子探索世界的權利和機會,使孩子失去了對許多事情的體驗包括對挫折的體驗,孩子因此無法形成“自我效能感”,因而懼怕挑戰,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無法面對挫折。
不可否認,有些父母能替孩子包辦得更長遠,讓他們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但他們的內心并不強大。但大部分父母在孩子漸漸長大后就無法替他們打理一切,因為孩子的事情越來越復雜,越來越有難度,父母也無能為力,而這時就是孩子的災難。因為孩子發現,他們完全沒有能力獨自面對一切。
因此,無論是哪一種溺愛,都會使孩子走向脆弱。
1.不要打著“愛孩子”的旗號滿足自己
縱容型溺愛是怎么形成的?表面上看來,縱容型溺愛是在滿足孩子,父母看起來很偉大,就像我這位朋友,自己不舍得吃不舍得穿,但實際上她是在滿足自己。因為她自己是個對物質有著極大渴望的人,但經濟能力卻不允許她滿足自己,于是就把自己的需求投射到孩子身上,無原則地滿足孩子就像滿足自己。如果她滿足的是自己,內心就會受譴責:“明明經濟條件不好,你還滿足自己?”為了逃避這樣的內心譴責,她轉而滿足孩子。這樣她就可以一邊滿足孩子,一邊指責孩子過度索取。另外,因為離婚,她覺得對孩子有所虧欠,于是用物質來彌補。所以,她是在通過滿足孩子來滿足自己“虧欠孩子”的心理。但她沒有想到,因此養大了孩子的“胃口”,致使后果無法收拾。如果她沒有過度滿足孩子,孩子的物質欲望根本不會這么強烈。
還有一種父母,本身經濟能力不錯,他們縱容溺愛孩子有這樣的潛在心理:“看,我很有能力,孩子要什么我就能給什么。”他們是通過滿足孩子來滿足自己“炫耀能力”的心理。
不可否認這兩種父母都有滿足孩子的心理,但若只是為了孩子好,他們就不會“縱容自己”去縱容孩子。他們把自己的欲望和孩子的欲望摻雜在一起,分不清究竟是在滿足孩子還是在滿足自己。
那些在童年沒有被充分滿足的或者在童年被溺愛的父母更容易溺愛孩子,前者是補償,后者是渴望依然被溺愛,但自己已經是成人,沒有人再像童年時那么寵著自己了,于是把這種心理投射到孩子身上。
綜上所述,縱容型溺愛其實是打著“愛孩子”的旗號在滿足自己。
弄明白了縱容型溺愛的心理真相,才能停止溺愛。這種做法造成了孩子的負能量人格,讓孩子離陽光、自信、內心強大越來越遠。因此,父母必須停止這種溺愛孩子的行為。
2.不要打著“愛孩子”的旗號摧毀孩子的感受
在包辦型溺愛中長大的孩子無論人生是否順利和成功,內心都有一種窒息感。因為他們被剝奪了獨自探索世界的機會和為自己的事情做主的機會,因而失去了自信和生命的活力。在包辦型溺愛中長大的孩子是無力的,他們一方面享受著父母為他們打理一切,同時又很反感父母通過包辦操控他們的人生。所以與父母之間也會有許多心理拉扯,一邊享受一邊反抗;一邊感覺父母很愛自己,一邊又對父母產生諸多埋怨甚至仇恨——“你們憑什么不相信我也能做好”“如果不是你們替我做一切,我也不至于變得這么無能”。懷著這種心理長大的孩子,內心充滿了分裂。
包辦型溺愛看似為了讓孩子活得更輕松,實則讓孩子的內心更為沉重,讓孩子無法成為一個真正強大的人。因此,停止包辦型溺愛孩子的行為,就是在給孩子一個強大的機會。
3.愛的缺失永遠無法用物質來彌補
缺乏愛的能力的父母通常會溺愛孩子,因為他們不知道什么是真愛和如何愛孩子,以為給孩子物質就是愛孩子。這也給孩子傳遞了錯誤的價值觀:父母必須給我物質,這是他們愛我的唯一方式。但實際上越給物質,孩子越不滿足。因為他們真正缺失的不是物質,而是愛。如果只是用物質來表達愛,那么孩子也無法明白,愛其實有多種方式,真愛并不是無節制地滿足自己,父母偶爾拒絕自己的物質需求,并不等于不愛自己。
所以,不要僅僅用物質來表達愛。尤其是對于那些本來就缺愛的孩子或者物質上并不寬裕的父母,多用陪伴、溝通、交流、語言和行為來表達愛,讓孩子內心充滿愛。再輔以及時回應、盡量滿足、信任和鼓勵、體驗世界等正能量培養,讓孩子的精神富足起來。這樣的愛才是真愛,這樣的愛多多益善,真愛再多也不是溺愛,而溺愛再多也不是真愛。嚴格地說,溺愛并不是愛孩子太多,而是愛孩子的方式錯誤。
真愛是看到孩子的真實需要,引導孩子的需求,盡量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尊重孩子的感受,并幫助孩子實現他的需要,做孩子探索世界的陪伴者……通過這些,為孩子的內心注入能量,讓孩子擁有日漸成熟和強大的內心。
上一篇:溫柔而堅定的拒絕其實更有力量
下一篇:父母存在的意義是帶孩子進入強大的男性和女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