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許晨的長篇報告文學《第四極——中國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紀實》,我總是被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所牽引、感動、鼓舞,從而不斷有喜悅、敬佩與自豪的感覺生出。雖然,這已經不是我最初知道“蛟龍”號載人深潛探海,創造了世界同類領先奇跡消息的時候。
在如今這個信息傳媒多樣的社會環境下,每天人們都會獲得各種各樣的海量信息。在這種大有亂花迷人眼的情形下,人們就特別需要準確及時的辨析選擇和接受能力,否則,很可能就會輕易地被淹沒迷惑誤導,陷入茫然的境地。誠然,在如今的大量紛繁消息中,會有一些令人惋惜、遺憾甚至震驚憤怒的社會現象發生,但同時,也會有更多像“蛟龍”成功深潛探海,“天宮”太空巡游,高鐵飛馳等這樣創造了我們國家民族,以至人類世界的偉大科學奇跡的消息涌現。我們的作家,我們的文學表達,作為社會生活的觀察傳布者,在這樣紛紜的社會消息面前需要進行正確的對象選擇表達。我們的文學若是簡單地只關注那些令人悲哀憂傷或遺憾憤怒的對象,總在以其為例感嘆什么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道德淪喪一類的現象,而忽略諸如像“蛟龍”深潛探海,創造人類奇跡這樣激動人心,足以激發人們精神情感建設的對象,那么,我們的作家就會失之偏頗和細微。就可能在無意間將自己置于時代主流之外而流于輕淡。很可惜,在我們當今的文學創作中,就存在不少以什么底層寫作的名義,以什么獨到探析和發現的選擇寫作,在一些明顯脫離時代和社會主流發展的情境下,熱衷于形式主義的所謂寫作倫理,寫作紀律,文學技法的經營,搞出一些懸疑穿越暗戰盜墓神怪無厘頭作品來。文學失去了社會主流內容的承載和健康道義精神,忽略社會真實存在的建設進步,成為“九斤老太”式的無奈哀嘆;很少社會使命擔當,成了個人私欲的呻吟和平庸的寫作游戲,這是文學偏頗和衰敗頹唐的病態存在。真正的文學,是精神文明信仰的追求,是時代文明建設的參與者,記錄者和推動者。促進文明的發展,弘揚點贊高尚的精神情感和行為,永遠會比不斷的喟嘆苦難與哀傷更加重要和需要。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就特別看重和高興許晨這樣的文學態度與激情投入報告。這部以我國深海載人潛探的“蛟龍”號研制為報告對象的報告文學,是作家許晨一次自覺的時代生活深潛,是在扎根我們人民偉大創新建設的實踐活動中對一種偉大科學攻關行動,一種純粹崇高,無私勇敢,智慧堅韌精神情感的深切體會和動情的文學書寫。
許晨是一位很有社會擔當和激情洋溢的當代作家,他時常采用報告文學這種與社會生活聯系直接緊密,并能夠真實和文學生動地表達社會生活存在的文學體裁形式表現時代生活,獲取了不少可喜的成果。過去,他曾寫過反映住房改革的《居者有其屋》、反映救援汶川地震災區的《真情大援川》。2014年6—8月,許晨作為國家海洋局、中國大洋協會邀請的第一位作家,登上“向陽紅09號”科學考察船,跟隨“蛟龍”號遠赴西北太平洋,現場見證中國科學家創造深潛探海的偉大奇跡,感受參與者高尚的科學精神與情感性格,考察“蛟龍”號的成長發展歷史,由此開始了他這次踏海逐浪,感同身受的獨特采訪寫作。能夠有這樣的機會,是許晨個人的幸運,也可以說是文學、報告文學的光榮。海上50多天的現場顛簸和豐富經歷,及前后四年時間的辛勤采訪之后,如今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部題材新穎,表現獨特,精神情感內容豐富厚重,歷史現實海洋科學信息濃密的優秀報告文學,著實是令人欣喜和感到滿足的一件快事。我們因此有機會和海洋走得更近,和“蛟龍”號的聯系更加的密切。
中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是用來進行深海科學研究的一種現代化裝備。擁有這樣的國際先進潛海探測機器,無疑是一個國家科技水平,經濟能力和世界影響力的體現。因為有了它,就具備了從大陸走向廣闊深海的條件,有了到占地球面積49%,面積達2.5億平方公里的所謂“第六大洲”和“藍色公土”上相對自由行走,開展各種科學研究和資源開發的必要條件。中國“蛟龍”載人深海潛水器,自2012年6月24日成功深潛到7020米(最深潛水記錄7062米),創造了同類型潛水器的世界紀錄,這就表明,從此中國可以在地球海洋99.8%地方落腳,從事多種相關活動。美國科學家卡爾·薩根說過:“好奇是人類的習性,理解是一種樂趣,知識是生存的先決條件。因為我們在這個宇宙中只不過是晨空中飛揚的粒粒塵埃,所以,我們認為,人類的未來,取決于我們對這個宇宙的了解程度。”對于現今已知唯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球,對于人類遠未深入了解的海洋,也是這樣,認識了解的程度,直接關乎人類的生存發展。在進一步了解深海方面,這些十分新穎的對象內容被許晨通過“蛟龍”號的報告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真有一種美妙和動情的感覺。擁有“蛟龍”的感覺真好,我們的視野和腳步從此將更加的開闊豪邁。中國的旗幟再一次因“蛟龍”號的偉大成功而鮮亮!
許晨將自己的作品取名為《第四極》,這是一個既浪漫但卻非常貼切的創意。我是第一次見到這樣認識和標識海洋,感到新穎和奇妙。這樣的標識,與人們已經熟悉的南北極及將喜馬拉雅山稱為地球第三極有很巧妙的聯系和溝通,可謂是一個海洋、特別是深海概念的創新表達。在深海——地球的第四極還存在著很多的神秘與未知的情況下,第四極在今后的日子里,必將會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熱點。因為“蛟龍”號,中國在這樣的活動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具有相當強的能力,這讓我們的國人感到非常的滿足和自豪。
更重要的是,面對“蛟龍”號,許晨不僅僅是將其看成一個載人深海潛水器,而透過它的存在,十分自然和深入地感覺到了我們國家歷來在認識和感受利用海洋方面的許多內容。在這樣一個現代化高科技機器的研制和成功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國家民族海洋意識的覺醒和傳統海洋觀念的改變。作品為我們系統但又簡練地描述了中國如何作為一個擁有300多萬平方公里海域,18000公里海岸線的海洋大國,從曾經有過早于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的鄭和航行的航海大國,后來卻因觀念陳舊,到了明清時期甚至拒絕海洋,竟發出“片板不許入海”,“禁濱海人民私通海外諸國”,以至斷絕海路、閉關鎖國,孤身大陸,自主的放棄海洋利益和海洋權利,造成“有海無防,有海無利”的悲哀情形。作品還通過世界各國由于對海洋的充分認識和看重,從而在勇闖海洋,霸占掠奪海洋權力資源,奴役他人的情形及美妙的海洋世界表現,為人們提高海洋權利自覺和大膽走進海洋,認識和利用海洋提供了很好的,豐富的歷史信息和見識。前車之鑒,理當為戒。作家痛心的歷史陳述和殷切的現實呼喚,是用文學的方式呈現給我們提高全民海洋意識和國家海洋戰略的真誠諫言。正是因為這樣一些豐富的有關海洋的歷史及內外各種信息的開啟和存在,使得這部報告文學顯得十分深沉和厚重,具有一定的歷史海洋文化集納乃至不錯的學術品格。
《第四極——中國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紀實》,從書名的表述看,是具有很強的工程事件報告的成分。確實,在許晨的作品中,作家把“蛟龍”號的身前往事和成長表現,都給予了清晰而簡潔的記錄描述,從其在國家“863”計劃中爭取到位置,到前輩先驅人物蔣新松研制團隊的成功開啟,到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成立給予的促進,到時任科技部長徐冠華說“要做就做高水平的”、國務委員宋健說“就做自主、超前、類型最深,世界第一”的強有力的支持,國家海洋局、中國大洋協會的高度重視和積極落實,以及像徐芑南、崔維成、于杭、胡震、朱敏等科學技術專家和劉峰、劉心成、竇永林等現場指揮者的堅強領導指揮、葉聰、傅文韜、唐嘉陵、楊波等科技人員兼潛水員的勇敢下潛等等內情,都通過“蛟龍”號50、100、300、1000、5000、7000米一次一次地精心組織下潛而得到了現場版的清晰文學呈現。這樣的工程事件內情,對于這樣的作品,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將“蛟龍”號的生成背景,由選項到最后開發研制成功,從中國空白到中國自主領先世界等內容很自然生動地陳述給讀者,使人對“蛟龍”號有了一種親近和理解的感覺。這既是對“蛟龍”號的走近,也是引導人們對科學、對我們國家科技團隊行為作風和精神的走近。因為許晨并不是一般工程報告記錄式的呆板記錄,而是圍繞人的一種美好理想,一種奮進精神,一種國家情懷,一種生命追求等非常情感的內容面對嚴峻的科學對象展開敘述,所以,很多看似嚴密冷峻的科學現象因為人的這種感情依附而具有了文學的感染力量。這樣的工程事件報告,就在機械、技術、過程的描述中因為注入了人的精神情感、意志行為而變得不再生冷凝固,體現出一種特殊的質感和溫和影響作用。或許,許晨在這樣的敘述過程中,還有簡練的空間——-盡管每次試驗的目標內容不同,在相似的現象中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但也許可以找出免除人產生反復重疊感覺的方法等。即使如此,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許晨的這部作品,是第一個在整體的歷史進程表現方面對“蛟龍”號的文學報告。它完全區別于科學技術本身的理性學術記錄,也很大的不同于其他大量新聞消息報道內容,事實上成為“蛟龍”號的歷史人文和科學檔案的完全文學表達,“蛟龍”號會因這種文學的表達而使其作用影響于更大的范圍和長久的時間領域。
“蛟龍”載人深海潛水器,實現了載人潛海的新深度。但在這種深度的持續不斷追求中,始終有人的一種精神情感和智慧意志的伴隨。而這些精神情感和智慧意志等層面上的內容,也是報告文學作家許晨非常看重和注重表達的地方。中國人曾經在海洋面前有過像鄭和最先數次出海這樣的偉大行動,可是后來卻因為國勢漸衰竟然對海洋有了某種畏懼和拒絕,以至出現封海閉關那樣的愚蠢怪異局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后,新中國在世界上崛起,也同時有意識和開啟了胸懷大海,走向世界的自覺。特別是近30多年來,伴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豪邁腳步,中國已經很激情廣泛地通過海洋走向了世界。但是,走向海洋的深處,到較深的海底世界去活動,十多年前,中國卻還是處于弱勢,與美、俄、法、日等國還存在差距。因此,研制和建造屬于自己的深海潛水器,就成了國家和很多科學家的理想與美好人生追求。
我們從許晨的作品中就看到,中船重工集團702所擔責攜手全國100多家的科研機構和企業,合作攻關。2002年702所66歲的老專家徐芑南,已經退休,并在國外同家人過著安閑舒適的生活,可得知國家因為研制潛水器召喚他時,就毫不猶豫地攜著妻子回國投身潛水器總設計師的緊張工作中去,說:“只要能為國家做好潛水器,我身上就感覺舒坦。”后來74歲了還親自赴海上參加試驗。總指揮劉峰,是最早和一直參與領導潛水器研制試驗的領導人,在研制遇到困難和前景未明的時候,他堅定不移,指揮若定,始終堅持追求,妻子劉琳甚至對他鼓勵說:“為理想去拼搏,值得,要真是出了問題,我們娘倆去給你送飯!”為了潛水器的研究,科技專家崔維成主動放棄擔任所長職務,全心投入研發。胡震甘愿放棄百萬年薪的民營公司經理位置,積極參與到研制團隊。劉心成從海軍部隊退役后,似乎是歷史地將他推到潛水器研制試驗的舞臺。作為領導,他的軍人氣魄和作風,沉著果敢的性格,始終具有很大的感召力量。葉聰、唐嘉陵、傅文韜、劉開周、楊波等既是技術人員又身為最早、潛水最深的潛水員的無私勇敢行為就更是一次次地感動著人們。唐嘉陵說:“實話說,人都怕死。但我覺得做好分內的事情,就值了。”看似沒有豪情,但樸實的語言中報國盡職的堅定性非常明確。于杭教授的中國心,中國情,中國擔當更是令人敬佩和感動。為了深海潛水器研制試驗,他義無反顧,全心全意的精神和行為非常突出。特別是在5000米下潛成功后,有人提出:“見好就收,停止試驗”的時刻,他以自己的權威判斷和信心堅持,與多數科學家和領導者推動了試驗的繼續,直到創下7000米世界奇跡。他不為名利,默默奉獻,但人民不會忘記,歷史不會忘記。另外,在“蛟龍”號的研制試驗過程中,科技專家朱敏、船長竇永林、船員李永玉、冷日輝等曾遇到妻子生產、父母病重,家庭變故等,都有過困難的選擇,痛苦的別離,但最后都以潛水器的研制試驗大局為重,放棄了自己的家事,表現出無私的國家服務情懷。等等,等等。許晨伴隨著“蛟龍”號研制發展進程報告所描述的這許多人與國家,人與“蛟龍”號,人與人的高尚純粹精神情感故事,包含體現了“蛟龍”號研制試驗團隊的精神高度和情感深度。他們在獻身國家的精神和情感過程中,也是像“蛟龍”號一樣,在不斷地追求著深度,在深度上標示出自己的愛國建國的精神情感高度。因為這許多帶有人的精神情感和人性激情溫潤內容的融入,許晨的這部報告就避免了干枯生硬的偏失,而比較的柔和深情蘊含,富有文學的品質和表現特點。1949年美國作家福克納在接受諾貝爾文學獎時表示:一個作家,“充塞他的創作室空間的,應當僅僅是人類心靈深處從遠古以來就存在的真實感情。這古老而至今遍在的心靈的真理就是:愛、榮譽、同情、尊嚴、憐憫之心和犧牲精神。如若沒有了這些永恒的真實與真理,任何故事都將無非朝露,瞬間即逝。人是不朽的,這并不是說在生物界唯有他才能留下不絕如縷的聲音,而是因為人有靈魂——使人類能夠憐憫,能夠犧牲,能夠耐勞的靈魂。詩人和作家的責任就在于寫出這些,這些人類獨有的真理性,真情感,真精神。”長篇報告文學《第四極》,正是通過“蛟龍”研制試驗的經歷,寫出了有關愛、榮譽、同情、尊嚴、憐憫和犧牲精神等這些豐富的內容,從而在“蛟龍”潛海的深度上表現出人們真實的精神情感高度。
“蛟龍”號的研制試驗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而伴隨她的歷史文化和科學行動內容,更為范圍廣大。如何真實文學生動又簡潔地將這樣豐富的內容給予表達,是很需要一個周密系統的組織計劃的。這也是文學作品結構所必需的功夫和才能。我們非常喜悅和愉快地看到,許晨在將自己的寫作行為與“蛟龍”號對接之后,似乎是找到了一種現場和歷史交替進展呈現的雙線巧妙結構方式。他用一、三、五單章進行現場描述和自己的主觀感受,用二、四、六雙章展開歷史海洋價值觀念生發和“蛟龍”載人深海潛水進程,然后以序言開篇,尾章收結,這樣就將龐大紛紜的內容,通過很好的整理有機的串聯,實現了十分清晰有序的文學呈現。作者在現場寫“蛟龍”號的意義和影響,在一次一次的深度下潛中表達團隊成員的科學精神、國家情懷,威猛行動,智慧意志,在不斷地克服各種艱難風險的過程中實現偉大的目標和精神情感的高度。作品雙線交叉,相互關聯,分頭并進,脈絡清晰,如同交響樂,主旋分部演進,最后構成壯偉的和聲。在此可見出許晨在這次書寫時的認真態度和用心程度。他很好地躲開了不少工程事件報告經常陷入紛紜雜亂,資料堆積,技術內容密集的陷阱,避免了在別人失足的地方重蹈覆轍,表現出獨特的作為和個性。這種自覺的文體意識追求,是當今報告文學創作中一個重要問題。不少作家看重題材對象,卻忽略或輕視文體追求,結果時常使自己的作品因失去了文體表達個性而流于平庸。
許晨在用心作品框架結構的同時,絕不忽略對事件,對人細節行動和很多奇異故事的捕捉與表現。除過前面涉及的不少細節故事外,像每一次下潛都保留一面科學家和潛水員簽名的國旗、像每次潛水上浮出艙時潛水員都要經歷接受潑灑海水的歡迎儀式、像給潛水器接上一根連心繩的故事、像2011年7月29日“蛟龍”號出水卻短暫“失蹤”并艱難捕獲的驚險場景、像“蛟龍”號深海潛航員與“天宮”宇航員奇妙的海天互話連線的動人情景、像7000米深潛成功過程中,潛航員卻因迷戀抓海參,無意忽略與水面通話,造成“40”分鐘通話中斷,引發從試驗現場到國家海洋局領導的緊張擔憂情形的“黑色40分鐘”、像2008年,海試告一階段,于教授將和團隊暫時分別,站在碼頭深情告別,長久揮手不愿離去的動情場面以及在試驗中為于教授過生日、朱敏妻子生孩子,船上專為他煮了一鍋紅雞蛋慶賀等等或莊重,或諧趣,或緊張,或溫情的細節故事的記述,對于加強作品的血肉內容作用很大。也有力地說明了作家文學眼光的敏銳和觀察的細致。作品因此而渾厚豐潤。
在總體的角度上看,許晨的《第四極——中國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紀實》,是一本在題材對象和主題內容與表達方式方法等方面,都相當充分地體現了報告文學的特性和精神品質的作品。就像“蛟龍”號體現了我們國家深海潛水的水平,在世界上占有領先地位一樣,許晨的作品,也在當前的報告文學創作領域,突出地表現出獨特個性和表達的成功。雖說他曾經寫過一些有特色的佳作,但這一次不平常的“深潛”,達到了相當的高度。我為“蛟龍”號的研制試驗成功并在世界同類潛水器中領先而深感自豪,也為中國報告文學收獲許晨的成功文學報告而感到十分振奮和高興!
上一篇:劉錦佃《在枕邊種一株玉米》
下一篇:夏慧《夏慧散文二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