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的春卷
春卷這種應時食物,南北都有,我覺得以我們長沙的最為講究。五十年前,市上供應的春卷大體上可分三檔,第一檔是酒席上作點心的,餡用冬筍、魷魚、火腿和豬里脊切絲下鍋炒出香味,再加入韭黃、香椿芽和香麻油拌勻,然后用特制的“春卷皮子”包起炸黃裝盤上席;其質量高于第二檔的是,筍必須是冬筍,肉必須是里脊,魷魚得用本店“發”的上等貨,特別是得放香椿芽,這在初春是很貴的野蔬,一兩的價錢差不多買得斤把肉。第二檔則是茶館里炸來供客的,個比酒席館的大,長逾五寸,寬可寸半,最厚處約四五分,餡料用春筍不用冬筍,更不放火腿香椿芽,但也有一特色,便是常以臘肉代鮮肉,為我所喜;少時貪吃,最多時一次吃過六七個,其實正常人一碟四個也就夠了。而酒席上的點心至少也有二色,如果上春卷,通常另一色則是甜的蒸點,每色每人兩件,又特別小,所以總是不過癮。第三檔則是在街頭巷口支著油鍋炸的,餡以韭菜為主,略加碎肉和“水筍子”(筍干泡發切碎),但趁熱吃仍然香脆可口。因為茶館里早晨和上午只賣籠蒸的面點,不炸春卷,而且小攤上的價錢也更便宜,所以過客買吃的仍然不少。
立春后吃春卷,是過去長沙市民的習慣,幾乎成了一種風俗。開頭幾天,茶館門首總要打出“春卷上市”的牌子。那里平時最熱鬧的是“吃早茶”這一段,此時則夜市更為紅火,點心品種紛陳,春卷之外,還有蘿卜餅、鴛鴦油餅等等,價錢也比早上的“一糖一菜”(兩個包子)貴了不少,大約這也是茶館利市最好的時候。其實春卷的高潮亦不過一個月左右,以后即轉為常供。到椿芽和筍老去,韭黃變成韭白,這種時令點心一年一度的風光遂告結束。
我說吃春卷是長沙的一種風俗,最有力的證明并不在茶館里,而是在市民的家庭里。此地為著名米市,人們的主食是米飯,從不在家里做面食,要吃面只能上街,或者買掛面、筒子面來下(煮),唯一的例外是春卷。用灰面做春卷皮子,很需要點本領,兒時常聽母親夸獎某家最會做,能在翻轉來的甕壇蓋子上燙出又勻又薄的皮子來。及至時代變化,中產階級生活下降,堂客們干家務無法過細,于是興起了專門供應春卷皮子的店鋪,好像集中在東慶街一帶,我家也去買過,回來包上自家拌的餡炸了吃,后來拆街修路,便不知分散到何處去了。
春卷皮子其實就是一種極薄的薄餅,比包全聚德烤鴨的薄餅還要薄而不易破碎。前人筆記中記春卷的不多見,關于春餅和春盤卻說過不少。杜甫有句“春日春盤細生菜”,啥是春盤呢,清初成書的《帝京歲時紀勝》說的是“炊面餅而雜以生菜、青韭芽、羊角蔥、和合菜皮”,有餅有韭芽,也就是春卷的雛形。道光時人作《清嘉錄》云,“春前一月,市上已插標供買春餅,賣者自署其標曰應時春餅”。書中還有首《詠春餅》詩,“薄本裁圓月,柔還卷細筒”,簡直就是在形容長沙東慶街的出品。
民俗很有研究的趣味。地方特色食物,尤其是有關時令的,希望都能就所知所見,把它們寫出來。再過些時,像放椿芽的春卷這樣的東西,只怕痕跡都難尋覓了。
(二零零四年四月)
上一篇:鐘叔河《鐵算盤及其他》隨筆
下一篇:鐘叔河《陳后主和晉惠帝》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