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通道是一個侗族自治縣,一處慰藉心靈的家園。群山挺拔,森林茂密,流泉飛瀑,鳥唱蝶舞,可謂瀉韻流云,自然天成;古雅的侗寨,淳樸的民風,精美的侗錦,醉人的蘆笙,飄香的米酒,可謂如夢如幻,韻味無窮。這樣一個大美的通道,水墨侗鄉,無不詮釋著侗族這個古老民族勤勞、善良、包容、純樸的秉性,以及和睦相處、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俚俗鄉風。
近幾年來,在這片大山深處,一群連漢話都講不好的侗家人,用一顆純真的心、一支樸素的筆描繪著家鄉的美麗,描繪著故鄉的人文情懷,其精神難能可貴。
“60后”的粟遠和、楊少勇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粟遠和是一名林業工作者,在他的潛意識里,以至他的民族的、區域的集體無意識中,都蘊藏著對于侗鄉,對于侗鄉的山山水水的深深熱愛,這應該是他散文創作的原動力。《聽魂》是作者對親人濃濃的情感流露。以天地大美而言,抒寫著自己的情感,在十分輕松的文風中,顯示出思想和藝術的逐漸成熟。《望鄉》的作者楊少勇是一個從鄉下走來的歌者,他的文字多是寫農村生活的,一篇文就是一幅畫,一幅鄉村美景。在他的文字里不僅聞到一種鄉土氣息,還能夠聽得到抽穗拔節的聲音,看得見魚游大海的身影,質樸、自然、真實、大氣,充滿著泥土的芳香。
吳昌仲、龍章義同屬于“70后”,《夢見馬龍的海》以輕快嫻熟的筆調描繪著家鄉茶海的韻味,一片茶山就是一片海,茶山情歌則是一杯香醇的清茶,始終透露著作者對家鄉的無限眷戀。《永遠的外婆》是一篇懷念性的散文,雖屬老調重彈,但是語言質樸,情感真實,真實地反映出作者獨特的生命感悟和心靈感悟。
楊涵淄與黃少麗同歲,兩位生于88年的年輕女作者的散文創作可謂信手拈來,是通道女性創作中的典型代表。《不孤獨的美食家》拿捏得體,駕輕就熟,把母親善于做美食,勤于做美食且從中獲得愉悅的生活氣息娓娓道來,用質樸的語言將偉大的母愛表現得淋漓盡致。
《流浪》是黃少麗的一篇心靈感悟,思想異常活躍,是作者心靈的真實記錄。她是一個才女,有著敏銳的觸角和獨到的眼光。她對散文有多側面的接觸,有情調,有趣味,也很有思想。以女性獨有的視角展示其富于聯想的風格,字里行間醞釀一種濃烈的生活質感。
上一篇:《低處的陽光(外一篇)》樊德林散文賞析
下一篇:《冬緣》子丁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