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爭臣①論》文章鑒賞
或問諫議大夫②陽城于愈:“可以為有道之士乎哉?學(xué)廣而聞多,不求聞于人也。行古人之道,居于晉之鄙,晉之鄙人③熏其德而善良者幾千人。大臣聞而薦之,天子以為諫議大夫。人皆以為華,陽子不色喜。居于位五年矣,視其德如在野④,彼豈以富貴移易其心哉?”
愈應(yīng)之曰:“是《易》所謂恒其德貞,而夫子兇⑤者也,惡得為有道之士乎哉?在《易•蠱》之上九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蹇》之六二則曰:‘王臣蹇蹇⑥,匪躬之故。’夫亦以所居之時不一,而所蹈之德不同也。若《蠱》之上九,居無用之地,而致匪躬之節(jié);以《蹇》之六二,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則冒進之患生,曠官之刺興;志不可則,而尤不終無也。今陽子在位,不為不久矣;聞天下之得失,不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為不加矣;而未嘗一言及于政。視政之得失,若越人視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問其官,則曰諫議也;問其祿,則曰下大夫之秩也;問其政,則曰我不知也。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且吾聞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zé)者,不得其言則去。’今陽子以為得其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與不得其言而不去,無一可者也。陽子將為祿仕⑦乎?古之人有云:‘仕不為貧,而有時乎為貧。’謂祿仕者也。宜乎辭尊而居卑,辭富而居貧,若抱關(guān)擊柝者可也⑧。蓋孔子嘗為委吏矣,嘗為乘田矣⑨,亦不敢曠其職,必曰‘會計當(dāng)而已矣’,必曰‘牛羊遂而已矣’。若陽子之秩祿,不為卑且貧,章章⑩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
或曰:“否,非若此也。夫陽子惡訕上{11}者,惡為人臣招其君之過而以為名者。故雖諫且議,使人不得而知焉。《書》曰:‘爾有嘉謨嘉猷{12},則入告爾后于內(nèi),爾乃順之于外,曰:斯謨斯猷,惟我后之德。’夫陽子之用心,亦若此者。”
愈應(yīng)之曰:“若陽子之用心如此,滋所謂惑者矣!入則諫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非陽子之所宜行也。夫陽子本以布衣隱于蓬蒿之下{13},主上嘉其行誼,擢在此位,官以諫為名,誠宜有以奉其職,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鯁之臣,天子有不僭賞{14}、從諫如流之美。庶巖穴之士,聞而慕之,束帶結(jié)發(fā),愿進于闕下而伸其辭說,致吾君于堯舜,熙鴻號于無窮也。若《書》所謂,則大臣宰相之事,非陽子之所宜行也。且陽子之心,將使君人者惡聞其過乎?是啟之也!”
或曰:“陽子之不求聞而人聞之,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而不變,何子過之深也?”
愈曰:“自古圣人賢士,皆非有求于聞用也。閔其時之不平,人之不乂{15};得其道,不敢獨善其身,而必以兼濟天下也。孜孜矻矻{16},死而后已。故禹過家門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17}。彼二圣一賢者,豈不知自安佚之為樂哉?誠畏天命而悲人窮也。夫天授人以賢圣才能,豈使自有馀而已?誠欲以補其不足者也。耳目之于身也,耳司聞而目司見,聽其是非,視其險易,然后身得安焉。圣賢者,時人之耳目也;時人者,圣賢之身也。且陽子之不賢,則將役于賢以奉其上矣;若果賢,則固畏天命而閔人窮也。惡得以自暇逸乎哉?”
或曰:“吾聞君子不欲加諸人,而惡訐以為直者{18}。若吾子之論,直則直矣,無乃傷于德而費于辭乎?好盡言以招人過,國武子之所以見殺于齊也,吾子其亦聞乎?”
愈曰:“君子居其位,則思死其官;未得位,則思修其辭以明其道{19}。我將以明道也,非以為直而加人也。且國武子不能得善人,而好盡言于亂國,是以見殺。《傳》曰:‘惟善人能受盡言。’謂其聞而能改之也。子告我曰:‘陽子可以為有道之士也。’今雖不能及已,陽子將不得為善人乎哉?”
【注】
①爭臣:敢于批評當(dāng)政者的錯誤,直言自己觀點的諫諍之臣。爭,通“諍”。②諫議大夫:官名,執(zhí)掌議論政事,對皇帝等進行規(guī)勸。③鄙人:鄉(xiāng)下人。④視其德如在野:用做平民時候的道德要求自己。⑤夫子兇:指婦人以柔順為德,這對陽城不適合。⑥蹇蹇:困難很多。蹇,是判斷做不做事的卦。⑦祿仕:為了俸祿而出仕。⑧抱關(guān):指守關(guān)人。擊柝:指打更巡夜人。⑨委吏:管糧倉的小吏。乘田:放養(yǎng)牲畜的小吏。⑩章章:明顯的樣子。{11}訕上:毀謗上位者。{12}猷(yóu尤):謀劃。{13}蓬蒿之下:猶言野草之中,指隱士所居的山野。{14}僭(jiàn建)賞:濫賞。{15}乂(yì意):音“藝”,治理,安定。{16}矻(kū)矻:音“枯”,勤奮不懈的樣子。{17}孔:孔子。墨:墨翟。突:煙囪。{18}訐(jié結(jié)):揭發(fā)或攻擊別人的短處。{19}以明其道:君子做官要時刻想到盡忠職守,要好好宣傳儒家道義。
明唐德宗時的諫官陽城,人名,字亢宗。愛讀書,但家貧窮沒有書讀,求得集賢院寫書吏的差事,有機會看官家的書,晝夜不出,六年乃無所不通。他在唐德宗時考中進士,然后隱居中條山(今河北滄縣北),后由于李泌的推薦,德宗召為諫大夫。陽城任官五年,只是天天飲酒而不言事,面對問題唯唯諾諾,對皇帝無所規(guī)勸。韓愈因此寫了這篇《爭臣論》加以評擊,激勵他“在其位謀其職”。
《爭臣論》是一篇從當(dāng)時的政治出發(fā)、有的放矢的重要論文,其中,評論的人是真人,事也是真事。文章圍繞批評陽城作為諫議大夫,卻沒有盡其職去批評朝廷時弊而展開。一開頭設(shè)置巨大疑問:“難道陽城不是一個有道之士嗎?”而后層層剖析,直言不諱地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陽城初被推薦進京時,人人皆想望其風(fēng)采。可是陽城卻讓大家失望了,于是韓愈奮筆而起,直言進諫。
文章開頭就是一個設(shè)問。有人問:難道陽城不是“有道之士”嗎?其理由是:陽城學(xué)問淵深,知識廣博,但他不求人知。但用此為陽城在朝不能進諫辯護是不當(dāng)?shù)摹mn愈批駁說,士人在不同的處境里有不同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做平民、隱士就與當(dāng)官不同。做著高官、拿著高薪還冒充隱士,說什么“不事王侯,高尚其事”,這不僅可笑,甚至可惡。然后,作者又迂回一筆,猜測如果陽城只是因為家庭貧困才做官的話,那也應(yīng)該像孔子只做管具體事務(wù)和俸祿少的小官,并且即使是這個原因,也要做好本職工作,而陽城連這個做官的底線也沒有達到。
在第二個設(shè)問里,作者則是先抬高陽城。說他不是借暴露君王錯誤而抬高自己的人,他對君王有進諫,只是在朝內(nèi)進行,對外不說罷了。陽城是皇帝親自從平民提拔提到諫官的,他本應(yīng)該勇于直諫,彰顯朝內(nèi)言論環(huán)境的開放,也表明皇帝沒有看錯人,而且突出了皇帝的從諫之美。但韓愈又駁斥說,那種在朝內(nèi)與君王秘密磋商朝政得失是宰相的事,設(shè)立言官就是要他公開地批評。只有這樣,民間的隱士才會效法陽城,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政治局面。
第三個設(shè)問是責(zé)問。本來陽城不求聞達,是個獨善其身的人,但皇帝非要把他安排在這個位子上,陽城本沒有錯,只是他守其不求聞達之道不變罷了。韓愈接著解釋說,不求聞達是古代圣賢通則,但他們都悲憫天下不治,只要有了機會,圣賢們都會全力以赴投入解懸紓困中去,不顧個人和家庭得失。韓愈解釋圣賢與眾人的關(guān)系頗獨特,他說眾人是身體,圣賢是耳目。古代圣賢都表現(xiàn)出耳目功能,引領(lǐng)軀體前進。如果陽城不是賢人,那么他就應(yīng)該像眾人一樣,充當(dāng)軀體,接受賢人的役使引領(lǐng);若是賢人就應(yīng)該效法古代圣賢,充當(dāng)耳目,敢為天下先,怎么能貪圖閑暇安逸不作為呢?
最后一個設(shè)問比責(zé)問又更進了一層,帶有點威脅性了。您把說人壞話當(dāng)做正直,這是正人君子所不取的,甚至?xí)駠渥右粯诱衼須⑸碇湣mn愈反駁說我這樣做正是履行君子的職責(zé)。君子在其位就應(yīng)謀其政,不在其位就要通過作文宣傳儒道,不是我對陽城特別苛刻。國武子被殺是他沒有遇到善人,難道陽城不是善人嗎?
總結(jié)韓愈在此文中的觀點,我們可以看到,有四種人是社會的危害,一是不稱職的官員,理應(yīng)自己辭職;二是不能說實話的官員,理應(yīng)自己辭職;三是不能忘我地工作的官員,理應(yīng)自己辭職;四是為了利祿而工作官員,不得予以升遷!前三種人要堅決驅(qū)除出官場,后一種人要徹底抑制其仕途上的發(fā)展。
當(dāng)時韓愈年紀(jì)輕、地位低,而陽城年長且居高位。韓愈的這篇評論對于當(dāng)時“所有者缺位”所形成的民風(fēng)不振、朝政不清、稅收下降、官員腐敗等政治現(xiàn)狀進行了辛辣深刻的批評,而且指名道姓,表現(xiàn)了其敢于仗義執(zhí)言的無畏風(fēng)格。
后人評論
金圣嘆《批才子古文》卷十:“反復(fù)辨駁之文,是貴是腴者,理足固也;不腴,則是徒逞口淡也。”
上一篇:《韓愈·送高閑上人序》文章鑒賞
下一篇:《韓愈·伯夷頌》文章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