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六朝散文·劉義慶·魏武過曹娥碑下》原文鑒賞
魏武嘗過曹娥碑下1,楊修從2,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3。魏武謂修曰: “解不?”答曰: “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別記所知。修曰:“黃絹,色絲也,于字為絕;幼婦,少女也,于字為妙;外孫,女子也,于字為好;齏臼,受辛也,于字為辭4。所謂‘絕妙好辭’也。”魏武亦記之,與修同,乃嘆曰:“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
【注釋】 1魏武:即曹操,已見前注。曹娥:東漢女子。其父能拉善唱,為巫祝,在江中淹死。曹娥僅十四歲,沿江號哭,晝夜不絕,十七天后也投江而死。人們感其誠孝,為其立碑,蔡邕手書八個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 2楊修(175-219):字德祖,弘農華陰(今屬陜西)人,其家四世三公,甚有名望。曾任曹操主簿,為其所殺。3臼(jijiu):舂的臼。,一種細碎而帶辣味的腌菜。4辭:唐寫本《世說新語》用“辤”,為“辭”的異體字。
【今譯】 有一次,曹操從曹娥碑下經過,楊修跟從在后面,看到石碑的后面寫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大字。曹操便對楊修說:“你知道這是什么意思嗎?”楊修回答說:“知道。”曹操說:“你先不要說出來,等我想一想。”一直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說:“我已經想出來了。”就叫楊修單獨記下自己理解的意思,楊修這樣寫道:“黃絹,是有顏色的絲,拼成字是個‘絕’;幼婦,是少女,拼成字是個‘妙’;外孫,是女兒的孩子,拼成字是個‘好’;齏臼,是接受辛辣之味的,拼成字是個‘辭’。這八個字所說的是‘絕妙好辭’。”曹操也記下了自己所理解的意思,(一對照)和楊修理解的正好相同,便嘆息說:“我的才能趕不上你,走了三十里地才想出來。”
【總案】 楊修以才思敏捷著稱,類似本篇的故事在《世說新語》中還有數則,開始曹操還較為欣賞,但久而久之,便漸生忌恨,再加上他和曹植關系很好,曹植失寵后,曹操慮有后患,便在臨死前一年殺掉了他。可謂“聰明反被聰明誤。”而從曹操的角度講,他的殘賢害善,使得不少士人或遠投吳、蜀、或留在中原不出山,為什么諸葛亮寧肯躬耕壟畝,而不投曹操,其原因正在于此。曹操至死不能統一中國,也就不足為奇了。
上一篇:《漢魏六朝散文·劉義慶·魏武見匈奴使》原文鑒賞
下一篇:《先秦散文·戰國策·魏王以不悖者為悖(魏策一)》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