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啟:游靈巖記
高啟
吳城東無山,唯西為有山。其峰聯(lián)嶺屬,紛紛靡靡,或起或伏,而靈巖居其間,拔奇挺秀,若不肯與眾峰列。望之者,咸知其有異也。
山仰行而上,有亭焉一,居其半,蓋以節(jié)行者之力,至此而得少休也。由亭而稍上,有穴窈然,曰西施之洞,有泉泓然,曰浣花之池;皆吳王夫差宴游之遺處也。又其上則有草堂,可以容棲遲;有琴臺,可以周眺覽,有軒以直洞庭之峰,曰抱翠;有閣以瞰具區(qū)之波,曰涵空。虛明動蕩,用號奇觀,蓋專此郡之美者,山;而專此山之美者,閣也。啟,吳人,游此雖甚亟,然山每匿幽閟勝,莫可搜剔,如鄙予之陋者。
今年春,從淮南行省參知政事臨川饒公與客十人復(fù)來游。升于高,則山之佳者悠然來;入之奧,則石之奇者突然出。氛嵐為之蹇舒,杉檜為之拂舞。幽顯巨細(xì),爭獻(xiàn)厥狀,披豁呈露,無有隱遁。然后知于此山為始著于今而素昧于昔也。
夫山之異于眾者,尚能待人而自見,而況人之異于眾者哉!公顧瞻有得,因命客賦詩,則屬啟為之記。啟謂:“天于詭奇之地不多設(shè),人于登臨之樂不常遇。有其地而非其人,有其人而非其地,皆不足以盡夫游觀之樂也。今靈巖為名山,諸公為名士,蓋必相須而適相值,夫豈偶然哉!宜其目領(lǐng)而心解,景會而理得也。若啟之陋,而亦與其有得焉,顧非幸也歟?啟為客最少,然敢執(zhí)筆而不辭者,亦將有以私識其幸也!”十人者,淮海秦約、諸暨姜漸、河南陸仁、會稽張憲、天臺詹參、豫章陳增、吳郡金起、金華王順、嘉陵楊基、吳陵劉勝也。
《游靈巖記》是一篇寫法奇特的游記散文。靈巖山在吳城(今蘇州市)西南。文章開頭一段,從大背景寫起,逐層收縮,突出一點,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吳城自古乃江南靈秀之地,靈巖山在其“峰聯(lián)嶺屬”的群山之中能“拔奇挺秀”,其景物之美不言而喻。“若不肯與眾峰列”,則賦予山峰以人的靈性,其性格似乎與耿介的作者相類。然后以一“異”字概括靈巖,貫串全文。
“山仰行而上”一段以點帶面,描寫靈巖山之異。一個個景點,好象愈往山上游則風(fēng)光愈美。那些亭、洞、池,不僅景色甚美,而且是“皆吳王夫差宴游之遺處也”,雖未置贊辭,但景點特色昭然。寫“閣”時則極力稱贊:“有閣以瞰具區(qū)之波,曰涵空,虛明動蕩,用號奇觀。蓋專此郡之美者,山;而專此山之美者,閣也。”“具區(qū)”指太湖,這閣可以遠(yuǎn)瞰浩茫的太湖之波。這里仍用層層烘托的手法,說明靈巖之美是吳城之冠,而此閣則是冠頂?shù)囊活w明珠。可見作者深知靈巖之景,并非此次重游方才領(lǐng)略。但作者接著卻說,自己是吳人,雖多次游靈巖,而此山常常“匿幽閟勝”,把幽境勝景隱藏起來,好象看不起他這個“陋者”一樣。這顯然非由衷之言,不過是為后面寫?zhàn)埥橹涡顒荨4舜斡戊`巖,饒介是“主”,高啟和其他人是“客”。作者應(yīng)命作記,本當(dāng)以饒介游山為主線展現(xiàn)靈巖妙景,而作者卻在全文的主要篇幅里,撇開饒介,只記述自己早已熟悉的靈巖之景,這是本文寫法奇特之一,可謂反“客”為“主”。
第二段寫?zhàn)埥榇舜沃巍T琳?1356),饒介始為淮南行省參知政事,其時高啟二十一歲,已有詩名。呂勉《槎軒集》曾說:饒介“聞先生名,使使召之再,先生畏避久之,強(qiáng)而后往。”可見隨饒介同游靈巖,乃系勉強(qiáng)為之。對饒介與“客十人復(fù)來游”,文章只作簡單交代,接著是氣氛性的描寫:“升于高,則山之佳者悠然來;入于奧,則石之奇者突然出。氛嵐為之蹇舒,杉檜為之拂舞。……”從字面看,作者對饒介此游推崇備至,并且以作者前后游靈巖對比,夸張說今天才得以領(lǐng)略靈巖奇景,“然后知于此山為始著于今而素昧于昔也。”這段描寫,語言整飭,抑揚(yáng)頓挫,鏗鏘有致,有賦的韻味。就內(nèi)容說,只作夸張渲染,起到進(jìn)一步補(bǔ)充寫靈巖之美的作用,至于饒介此游如何,沒有作具體描述,甚至最后一段寫到饒介“顧瞻有得,因命客賦詩”,也沒有涉及具體內(nèi)容。這是本文寫法的奇特之二:“客”“實”“主”虛。
最后一段,文章有論議,有感慨,并說明本文系應(yīng)命之作,用筆曲折。“夫山之異于眾者,尚能待人而自見,而況人之異于眾者哉!”這里議論的“異于眾者”的山和人,似無確指。靈巖當(dāng)然是“異于眾者”之山。名山,必須有相應(yīng)的名士來游賞,才能夠“目領(lǐng)而心解,景會而理得”。“異于眾者”之人,自然也要有“知音者”,才能相識、相交。作者再次申明自己屬淺陋之人,不在名士之列。表面上,對饒介極盡推崇之意,不惜以自己之淺薄映襯饒介之高明,與前文呼應(yīng),這里可謂“客”卑“主”尊。但細(xì)細(xì)體味前后文之意脈,可揣摩作者的真實想法在于不愿與饒介這樣的行省大員為伍。
高啟為人孤高耿介,其文一如其人。以此論之,本文的奇特之處,正在于借山寫人。靈巖山的“若不肯與眾峰列”,實際上體現(xiàn)了作者為人的孤高性格,表現(xiàn)出不愿與名宦為伍的高尚情操。
上一篇:沈德潛《游漁洋山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慧遠(yuǎn)《游石門詩序》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