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蘇武書
李陵
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時,榮問休暢,幸甚幸甚。
遠托異國,昔人所悲,望風懷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遺,遠辱還答,慰誨勤勤,有逾骨肉,陵雖不敏,能不慨然!
自從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窮困,獨坐愁苦,終日無睹,但見異類,韋鞴毳幕以御風雨,膻肉酪漿以充饑渴,舉目言笑,誰與為歡?胡地玄冰,邊土慘裂,但聞悲風蕭條之聲。涼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晨坐聽之,不覺淚下。嗟呼子卿!陵獨何心,能不悲哉!
與子別后,益復無聊,上念老母,臨年被戮;妻子無辜,并為鯨鯢;身負國恩,為世所悲。于歸受榮,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禮義之鄉(xiāng),而入無知之俗,違棄君親之恩,長為蠻夷之域,傷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負陵心區(qū)區(qū)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難刺心以自明,刎頸以見志,顧國家于我已矣,殺身無益,適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輒復茍活。左右之人,見陵如此,以為不入耳之歡,來相勸勉。異方之樂,只令人悲,增忉怛耳。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貴相知心。前書倉卒,未盡所懷,故復略而言之。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絕域,五將失道,陵獨遇戰(zhàn)。而裹萬里之糧,帥徒步之師,出天漢之外,入強胡之域,以五千之眾,對十萬之軍,策疲乏之兵,當新羈之馬,然猶斬將搴旗,追奔逐北,滅跡掃塵,斬其梟帥,使三軍之士,視死如歸。陵也不才,希當大任,意謂此時功難堪矣。
匈奴既敗,舉國興師,更練精兵,強逾十萬,單于臨陣,親自合圍。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馬之勢,又甚懸絕。疲兵再戰(zhàn),一以當千,然猶扶乘創(chuàng)痛,決命爭首,死傷積野,余不滿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創(chuàng)病皆起,舉刃指虜,胡馬奔走。兵盡矢窮,人無尺鐵,猶復徒首奮呼,爭為先登。當此時也,天地為陵震怒,戰(zhàn)士為陵飲血。單于謂陵不可復得,便欲引還,而賊臣教之,遂便復戰(zhàn),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萬眾,困于平城,當此之時,猛將如云,謀臣如雨,然猶七日不食,僅乃得免,況當陵者,豈易為力哉?
而執(zhí)事者云云,茍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視陵,豈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寧有背君親、捐妻子,而反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為也。故欲如前書之言,報恩于國主耳。誠以虛死不如立節(jié),滅名不如報德也。昔范蠡不殉會稽之恥,曹沫不死三敗之辱,卒復勾踐之仇,報魯國之羞。區(qū)區(qū)之心,切慕此耳。何圖志未立而怨已成,計未從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云:“漢與功臣不薄。”子為漢臣,安得不云爾乎?昔蕭、樊囚縶,韓、彭葅醢,晁錯受戮,周、魏見辜。其余佐命立功之士,賈誼、亞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將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讒,并受禍敗之辱,卒使懷才受謗,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舉,誰不為之痛心哉!陵先將軍,功略蓋天地,義勇冠三軍,徒失貴臣之意,剄身絕域之表,此功臣義士所以負戟而長嘆者也。何謂不薄哉!
且足下昔以單車之使,適萬乘之虜,遭時不遇,至于伏劍不顧,流離辛苦,幾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歸,老母終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稀聞,今所未有也。蠻貊之人,尚猶嘉子之節(jié),況為天下之主乎?陵謂足下當享茅土之薦,受千乘之賞。聞子之歸,賜不過二百萬,位不過典屬國,無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盡為萬戶侯,親戚貪佞之類悉為廊廟宰。子尚如此,陵復何望哉!
且漢厚誅陵以不死,薄賞子以守節(jié),欲使遠聽之臣,望風馳命,此實難矣!所以每顧而不悔者也。
陵雖孤恩,漢亦負德。昔人有言:“雖忠不烈,視死如歸。”陵誠能安,而主豈復能眷眷乎?男兒生以不成名,死則葬蠻夷中。誰復能屈身稽顙,還向北闕,使刀筆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復望陵。
嗟乎,子卿,夫復何言?相去萬里,人絕路殊,生為別世之人,死為異域之鬼,長與足下生死辭矣。幸謝故人,勉事圣君。足下胤子無恙,勿以為念,努力自愛。時因北風,復惠德音。李陵頓首。
譯文
子卿足下:你努力發(fā)揚美德,在政治清明的時候建立功名,美好的名聲傳遍四方,真是太好了,太好了。
我遠遠地寄身外國,這是古人感到悲哀的事。我常遠望故人,能不叫人依戀!從前蒙你不棄,從遠方給我回信,盡力安慰我、教誨我,比對待骨肉親人還要好,我李陵雖說無才,難道能不感慨!
自從投降匈奴,直到今天,身處窮困之中,獨自坐著,憂愁痛苦,一天到晚沒有什么好看的,只見到外族的人,穿著皮制臂套,住著氈帳來抵御風雨,吃著帶臊味的肉,喝著乳漿,來充饑解渴,抬眼想說說笑笑,誰能和我共同歡樂?邊地冰層發(fā)黑,土地凍裂得十分厲害,只聽見使人悲哀的北風發(fā)出蕭條的聲響。寒秋九月,塞外草枯,夜里睡不著覺,側耳遠聽,胡笳相互響著,牧馬悲叫,長吟悲嘯,野獸成群,邊地各種聲音四處響起,早晨坐著聽到這些聲音,不知不覺眼淚都流出來了。哎呀子卿!我李陵的心難道與眾不同,能夠不傷心嗎?
我和你分別以后,更加覺得無聊,想到上有我的母親,到了老年被誅,妻子兒女沒有罪過,也都被當作壞人殺了;我自己辜負了國家的恩惠,為世上的人所哀憐。你回國得到榮耀,我留在匈奴遭受恥辱,這是命呀,叫人怎么辦啊!我生于奉行禮儀的國家,來到愚昧無知的地方,背棄了君王、父母的恩情,長期生活在蠻夷國內(nèi),真叫人傷心啊!使先父的兒子,變成戎狄一族的人,這也是我自己傷心的事!我功大罪小,不能得到漢朝君主的正確理解,辜負了我李陵一片誠摯的心意,每當想到這些,便忽然忘記了自己還活著。我不難剖出心來表明自己的純潔,割掉腦袋來表明我的心志,但國家已對我斷了恩情,我殺身也沒有益處,恰恰只增添恥辱。所以常常因忍辱而挽臂憤慨,但又茍且活著。身邊的人,見我這樣,就用不能入耳的歡樂曲調(diào)來勸慰、勉勵我。異地的樂曲,只能叫人聽了傷心,增加憂傷罷了。
哎呀子卿!人們相互了解,可貴的是彼此知心。上次信寫得倉促,未能把我心中的話說盡,所以現(xiàn)在再簡略地談一談。以前先帝撥給我步兵五千,出征遠國,五位將軍因故誤了會合的時間,我獨自遭遇敵軍和他們作戰(zhàn)。我?guī)Я诵熊娙f里的軍糧,率領徒步前進的軍隊,出征到漢朝以外的地方,進入強大的匈奴的領地。靠著五千士兵,對抗十萬敵軍,指揮疲乏的兵士,抵擋著剛上籠頭的戰(zhàn)騎,可是還斬將奪旗,追逐逃亡的敗兵,就像掃除塵土一樣把他們消滅得無影無蹤,殺了他們勇猛的主帥。我們?nèi)姂?zhàn)士都視死如歸。我李陵不才,很少擔當重大的任務,以為這時自己的功勞不可比擬。
匈奴打了敗仗以后,舉國動員,另外挑選精兵,強大的部隊人數(shù)超過十萬,單于親自臨陣督戰(zhàn),指揮部隊包圍我軍。敵我雙方,力量已經(jīng)不能相比,我們步兵和匈奴騎兵的勢力,又相差極大。我們疲勞的士兵再次作戰(zhàn),一個當一千人用,仍然是互相攙扶著,或者用戰(zhàn)車裝著受重傷的戰(zhàn)士,爭先恐后地拼命戰(zhàn)斗。戰(zhàn)死的、受傷的積滿原野,剩下的不滿百人,而且都是身染疾病,連兵器都扛不動。可是我振臂一呼,受傷的、有病的都振作起來了,揮刀向敵人砍去,使匈奴騎兵奔亡逃跑。我們的士兵武器和箭都沒有了,人們手無寸鐵,連頭盔都掉了還奮力呼叫,爭著沖到前面去。在這個時候,天地為我震怒,戰(zhàn)士為我吞下血淚。單于認為不能俘虜我,便想收兵回去,可是賊臣卻把我軍的底細告訴了他,他便又來攻擊,所以我不免做了俘虜。
從前高皇帝率領三十萬士兵,被匈奴圍困在平城,那時,漢軍猛將如云,謀臣如雨,可是還七天無法進餐,最后才幸免于難,何況我處于這樣的境遇中,哪能輕易地脫難呢?
然而漢朝辦事酌人卻議論紛紛,隨隨便便地責怪我沒有死掉。我沒有死,是有罪的,但子卿看我李陵,難道是一個茍且偷生的人和一個怕死鬼嗎?哪有背棄君主父母、拋棄妻子兒女,卻反認為這是對自己有利的事呢?我沒有死掉,是準備有所作為的。本來打算像我在上次信中說的那樣,是想尋找機會,報答君主的恩德呀。我確實認為白白死掉不如建立節(jié)操,毀滅聲名不如用行動報答恩德。從前范蠡沒有為在會稽蒙受亡國的恥辱而死去,曹沫不因為蒙受三次打敗仗的恥辱而死去,最后他們終于分別替勾踐報了仇,替魯國雪了恥。我心中深切仰慕的正是這些舉動。哪里料到壯志未立,可怨恨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計劃未能實現(xiàn),可骨肉親屬卻已被殺了,這便是我為什么仰望蒼天用手擊心而流血流淚的原因。
足下又說:“漢朝對待功臣的恩情不薄。”你是漢朝的臣子,怎么能不這樣說呢?從前蕭何、樊噲被拘禁,韓信、彭越被剁成肉醬,晁錯被腰斬東市,周勃、魏其侯被定罪。其他輔佐的臣子、立功的人士,如賈誼、周亞夫一類人,都真正是天下聞名的人才,他們具有為將為相的本領,卻受到小人的讒害,同樣遭到災禍、受到侮辱。終使他們懷抱才能,被人誹謗,有本領而不能施展。他們兩位的死去,誰不為他們感到痛心呢!我的祖父將軍李廣,功勞謀略勝過天地間的一切人,忠義勇敢在三軍中數(shù)第一,只是不合貴臣的意,就自刎在遠國以外,這是功臣義士們扛著戟長聲嘆息的事啊!怎么能說漢朝廷對待功臣的恩情不薄呢!
況且從前你以一個輕車簡從的使節(jié)身份,出使到擁有兵車萬乘的匈奴,碰上一個不好的機會,以至于你伏劍自刎也不顧惜,輾轉(zhuǎn)流離,茹苦含辛,差一點死在北方的荒原上。壯年時奉命出使匈奴,頭發(fā)白了才回到漢地,年老的母親死了,年輕的妻子改了嫁,這是天下很少聽說、而現(xiàn)在沒有的事。那些蠻貊民族的人,尚且還贊美你的節(jié)操,何況作為統(tǒng)治天下的君主呢?我以為你該享受分封土地的待遇,得到封侯的獎賞。但聽說你回國后,賜給你的錢不過二百萬,官位不過是典屬國,沒有用一尺封地來報答你的勞苦。可是那些妨害他人建立功業(yè)、施展才能的臣子都被封為萬戶侯,皇親國戚以及那一班貪婪諂媚的人都在朝廷擔任高官。你的待遇尚且是這樣,我還有什么指望呢!
漢朝對我沒有死去給予沉重的處罰,對你的守節(jié)給予很少的獎賞,想使在遠方聽到這些消息的臣子,見到這種勢頭而來歸順漢朝,這實在是難啊!所以我每當想到這些,便不后悔了。
我雖然辜負了漢朝的恩情,漢朝對我也喪失了恩德。前人有這樣的話:“雖然忠心不是很強烈,卻把死去看得像回家一樣。”我果真能安然就義,可是君主又哪能懷念我呢?男子漢活著不能成名,死了就埋葬在蠻夷之鄉(xiāng)。誰又能彎腰叩頭,回來面對著宮殿北面的門樓,讓那些辦理文書的官吏搬弄筆墨呢?希望你不要再盼望我回漢朝了。
哎呀,子卿!還有什么好說的呢?我們相離萬里,人已經(jīng)隔絕了,路也不通了,我活著成為另一世界的人,死了成為他方的鬼,永遠和你生離死別了啊。希望你告訴我往日的朋友們,努力為圣明的君王服務。你的兒子很好,不要掛念,你要珍愛自己。當北風吹動時,望你再給我寫信來。李陵叩頭。
作者介紹
李陵(?—前74年),字少卿,西漢隴西成紀(今甘肅泰安)人,名將李廣之孫,少為侍中建章監(jiān),善于騎射,愛護士卒,很有美名。漢武帝時曾率八百騎兵深入匈奴境內(nèi)二千余里,觀察居延(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額濟納旗東南)地形而還。后任騎都尉,在酒泉、張掖練兵防備匈奴。天漢二年(前99年),李陵率步卒五千,深入匈奴,以少擊眾,力盡而降。后來漢武帝誅滅了他的家族,李陵于是留在匈奴。單于將女兒嫁給她,立他為右校王。他在匈奴生活了二十余年,直至病死。
李陵被認為是五言詩創(chuàng)始者之一:“其五言,周時已見濫觴,及乎成篇,則始于李陵、蘇武二子。”(皎然《詩式》)鐘嶸《詩品》稱他“文多悽愴,怨者之流。陵,名家子,有殊才,生命不諧,聲頹身喪。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則是結合身世對其創(chuàng)作的評價。杜甫稱“李陵蘇武是吾師”,蘇軾稱“蘇李之天成”,對李陵作品的怨憤深沉、自然天成都有激賞。
《漢書·藝文志》所錄《李陵集》二卷,新舊《唐書》仍見記載,至《宋史》則不見著錄,是該集宋時方告亡佚。今所存李陵名下之作,有文四(內(nèi)有令、表各一為殘句)、詩二十二(內(nèi)有四篇為殘句),除《漢書)所載之外,其余詩文,后世多有學者指為偽作。宋以前評價李陵詩文,似非僅就現(xiàn)存之作,而是根據(jù)《李陵集》中所有作品。
賞析:胡地玄冰思漢聲,夜不能寐寸草心
天漢二年(前99年),李廣利率軍伐匈奴右賢王,武帝召李陵負責輜重。李陵請求自率一軍,武帝不予增兵,只令路博德為其后援,各路按兵不動,致使李陵步卒五千,深入匈奴,面對數(shù)十倍于己的敵軍。苦戰(zhàn)之后,又逢管敢叛逃,暴露了李陵兵少無援的軍情,單于遂集中兵力圍攻,李陵兵盡糧絕,北面受虜。降匈奴后,曾與被匈奴扣留的蘇武數(shù)次相見。始元六年(前81年),蘇武得歸,修書勸李陵歸漢,李陵以此書作答。
信中戰(zhàn)斗場面寫得極有聲色,是要說明,當時因為雙方兵力懸殊,己方將帥的不顧大局,以及后來武帝處置失當(誅殺李陵全家),所以,他的投降完全是出于不得已,進而使讀者產(chǎn)生同情;此外,屢用強烈對比,如身處異域而懷念故土,以寡兵深入眾敵而浴血奮戰(zhàn),蘇武持節(jié)榮歸而他居人籬下,由此產(chǎn)生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這篇文章,學者多認為系后人偽作。但《文選》中收入,當系選自《李陵集》中,所以該文的寫作時間最遲不應晚于漢代。
在許多時候,李陵為人所記住可能并不是因為他本身,而是因為司馬遷。當年李陵投降了匈奴,司馬遷挺身為他辯護,觸怒了漢武帝,結果遭受宮刑。對于李陵,千百年來的讀者似乎是非常糾結的。一方面,他到底是一個投降的人,在許多時候,投降是很為世人所不齒的;另一方面,司馬遷這樣正直的人物肯冒這么大的風險替一個投降的人求情,李陵似乎并不是一個十惡不赦的人。但是歸根到底,在歷史舞臺上,李陵只是司馬遷背影里的一個小人物,小到司馬遷的高大身影遮住了他的喜怒哀樂。
從軍事歷史的角度來說,李陵其實真的是一個非常不錯的軍事將領,他率領五千步兵對抗匈奴十萬騎兵,這個數(shù)字對比已經(jīng)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數(shù)字。在冷兵器時代,騎兵一直是步兵的克星。騎兵強大的沖擊力和靈活的機動性,步兵完全難以抗衡。為什么南宋王朝一直難以抵擋西夏和金朝的侵襲,很重要的原因是,河套地區(qū)被西夏占領,南宋失去了最后一塊出產(chǎn)戰(zhàn)馬的地方。沒有戰(zhàn)馬就沒有騎兵,南宋只能把步兵作為最主要的兵種。而西夏和金朝有大量的騎兵。騎兵可以在步兵方陣中沖殺,還可以千里奔襲,襲擊步兵的后勤補給和側翼。而步兵緩慢的移動能力完全無能為力。當年蒙古騎兵征服歐亞大陸,靠的就是十萬蒙古鐵騎。那十萬蒙古鐵騎所向披靡,勢如破竹,一直殺到了多瑙河,依然沒有敵手。而我們的李陵,靠著區(qū)區(qū)五千步兵對抗十萬騎兵,而且還斬殺了敵方主帥。這又是多么了不起。到了最后弓矢用盡,援兵已絕,兵敗被俘,也的確沒什么好說的。據(jù)查證,李陵對抗騎兵的重要武器是諸葛弩,弩沒了箭,就是槍沒了彈,只能是擺設了。
然而,不幸的是,李陵的投降是為人所不齒的。不說近兩千年前的漢代,乃至于到了今日,對于軍人來說,投降本是一件十分丟臉的事情。其實,這是多么狹隘、險惡又無知的傳統(tǒng)。戰(zhàn)爭只是政治斗爭的最高形式,軍隊和軍人只是政治斗爭的工具而已。但是,兩千年來的政治統(tǒng)治者營造了這么一個氛圍,戰(zhàn)敗就是可恥的,戰(zhàn)敗投降更是不容許。統(tǒng)治者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營造了這種極不人道的吃人文化。在一個文明且健全的時代里,戰(zhàn)敗投降并不是什么可恥的事情。例如以色列、美國等現(xiàn)代化國家,兵敗被俘是正常的,而且己方還會不遺余力地挽救被俘虜?shù)氖勘V挥性趯V茋依铮督挡攀遣辉试S的。
總之,漢武帝聽說李陵被俘,龍顏大怒,殺了李陵全家。這個文韜武略的千古帝王,在很多時候,他的另一面就是個暴君。李陵一看,全家被殺,這大漢王朝也太絕情了,即使他想回來,也回不來了。
這時候,蘇武在貝爾加湖畔,養(yǎng)了十九年的公羊。匈奴人說,等到公羊生了小羊就放他回家。盡管蘇武功勛卓著,但他回家之后實在也不怎么樣,母親去世,妻子失蹤,兒女被殺。為了迎接蘇武回來,漢武帝命人找到蘇武活在這個世上的唯一的一個兒子,卻發(fā)現(xiàn),他居然成了乞丐。漢武帝也就封了他一個不痛不癢的小官。毫無疑問,蘇武在歷史上絕對也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可能在某些視野里,他和李陵是完全相反的兩個人。但是,就是這么兩個人,卻成了至交。在剛接觸的時候,蘇武也不齒李陵的為人,但是在十幾年的交往中,蘇武也感覺到了李陵的另一面,至少他不是一個叛徒,投降匈奴之后,從沒有做過危害漢朝大局的事情,也沒有幫助匈奴訓練軍隊。蘇武回朝的時候,李陵送了很久很久,一直到邊界山頭。分別后,李陵就在那個山上修建了一座簡陋的居所,面向南方,蘇武離開的方向。
似乎,他本該在歷史的塵埃里被淹沒,靜靜的,沒有一點聲息,在世人的冷眼和不解中沉默不語。所幸,他留下了一篇《答蘇武書》,讓千百年來的人物看到了他在歷史深處滌蕩的靈魂。
在這字字泣血凝成的文字里,我們真的可以看到,李陵在匈奴那里過得是多么的煎熬。北國寒冷的氣候正是自己內(nèi)心的寫照,身邊的酒肉歌舞與李陵的內(nèi)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讀到“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晨坐聽之,不覺淚下”的時候,我也被深深地震撼了。也許有無數(shù)個夜晚,李陵披著異域的狐皮大衣,坐在窗前。眼前的燈火依稀跳動,窗外的牧馬悲鳴,風聲四起,想到了故國,想到了家鄉(xiāng),想到了年邁的母親,想到了艱難的妻子,想到了尚未成年的孩子,想到了當年的精忠報國,想到了而今的家破人亡,坐著坐著,一夜未眠,人影憔悴,天,卻亮了。身上依然是胡人的衣服,身邊都是北國的環(huán)境,忽然又回到了痛苦的現(xiàn)實,淚不覺就下來了。讀到這里,我特別能理解李陵當時的感受。一個諂媚的人是絕對寫不出這樣真誠的文字的。
但是李陵回不來。不可否認,李陵對故國有深深的感情,對漢王朝也非常不滿。他和蘇武在匈奴十幾年,但是故國最后的命運讓李陵心生悲愴和無奈。“子歸受榮,我留受辱,命也何如。”同樣曾經(jīng)為朝廷出生入死,最后境遇卻天壤之別,相去萬里,人絕路殊。為什么?李陵的一句話道出真相:“然陵不死,罪也。”
李陵已逝,余音未決。這個古人的境遇,千古文人絕無僅有,他的心路歷程,有幾個人能夠體會到呢?“陵雖孤恩,漢亦負德。”這或許是李陵內(nèi)心深處最無奈的一句話。
上一篇:司馬遷《報任安書》賞析
下一篇:馬援《誡兄子嚴、敦書》全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