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制
請問為政? 曰:賢能不待次而舉,罷不能不待須而廢①,元惡不待教而誅,中庸民不待政而化。分未定也則有昭繆②。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③,不能屬于禮義,則歸之庶人。雖庶人之子孫也,積文學,正身行,能屬于禮義,則歸之卿相士大夫。故奸言、奸說、奸事、奸能、遁逃反側之民,職而教之,須而待之,勉之以慶賞,懲之以刑罰,安職則畜,不安職則棄。五疾④,上收而養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無遺。才行反時者死無赦。夫是之謂天德,王者之政也⑤。
[注釋] ① 罷(pí):通“疲”,軟弱。②昭繆(mù木):同“昭穆”,古代宗廟的排列順序,祖廟居中,父輩的廟在左叫昭,子輩的廟在右叫穆,以此來區分上下次序。③句末當脫一“也”字。④五疾:指啞、聾、瘸、斷臂、侏儒。⑤句首當脫一“是”字。
聽政之大分: 以善至者待之以禮,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兩者分別則賢不肖不雜,是非不亂。賢不肖不雜則英杰至,是非不亂則國家治。若是,名聲日聞,天下愿,令行禁止,王者之事畢矣。凡聽,威嚴猛厲而不好假道人①,則下畏恐而不親,周閉而不竭,若是,則大事殆乎弛,小事殆乎遂②。和解調通,好假道人而無所凝止之,則奸言并至,嘗試之說鋒起,若是,則聽大事煩,是又傷之也。故法而不議,則法之所不至者必廢;職而不通,則職之所不及者必隊。故法而議,職而通,無隱謀,無遺善,而百事無過,非君子莫能。故公平者,職之衡也;中和者,聽之繩也。其有法者以法行,無法者以類舉,聽之盡也;偏黨而無經,聽之辟也③。故有良法而亂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亂者,自古及今,未嘗聞也。傳曰:“治生乎君子,亂生乎小人。”此之謂也。
[注釋] ①假:寬容。②遂:通“墜”,失墜;落空,停頓。③辟:通“僻”,偏邪。
分均則不偏,勢齊則不壹,眾齊則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處國有制。夫兩貴之不能相事,兩賤之不能相使,是天數也。勢位齊而欲惡同,物不能澹則必爭①,爭則必亂,亂則窮矣。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貧富貴賤之等,足以相兼臨者,是養天下之本也。《書》曰:“維齊非齊。”②此之謂也。
[注釋] ①澹:通“贍”,滿足。②“《書》曰”句:見《尚書·呂刑》。
馬駭輿則君子不安輿,庶人駭政則君子不安位。馬駭輿則莫若靜之,庶人駭政則莫若惠之。選賢良,舉篤敬,興孝弟,收孤寡,補貧窮,如是,則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故君人者欲安則莫若平政愛民矣,欲榮則莫若隆禮敬士矣,欲立功名則莫若尚賢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節也。三節者當,則其余莫不當矣;三節者不當,則其余雖曲當,猶將無益也。孔子曰:“大節是也,小節是也,上君也。大節是也,小節一出焉,一入焉,中君也。大節非也,小節雖是也,吾無觀其余矣。”成侯、嗣公,聚斂計數之君也①,未及取民也;子產②,取民者也,未及為政也;管仲,為政者也,未及修禮也。故修禮者王,為政者強,取民者安,聚斂者亡。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國富筐篋,實府庫。筐篋已富,府庫已實,而百姓貧,夫是之謂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戰,則傾覆滅亡可立而待也。故我聚之以亡,敵得之以強。聚斂者,召寇、肥敵、亡國、危身之道也,故明君不蹈也。
[注釋] ①成侯、嗣公:皆戰國時衛國國君。②子產:春秋時鄭國大夫,著名的政治家,姓公孫,名僑,字子產。
王奪之人,霸奪之與,強奪之地。奪之人者臣諸侯,奪之與者友諸侯,奪之地者敵諸侯。臣諸侯者王,友諸侯者霸,敵諸侯者危。用強者,人之城守,人之出戰①,而我以力勝之也,則傷人之民必甚矣。傷人之民甚,則人之民惡我必甚矣;人之民惡我甚,則日欲與我斗。人之城守,人之出戰,而我以力勝之,則傷吾民必甚矣。傷吾民甚,則吾民之惡我必甚矣;吾民之惡我甚,則日不欲為我斗。人之民日欲與我斗,吾民日不欲為我斗,是強者之所以反弱也。地來而民去,累多而功少,雖守者益,所以守者損,是以大者之所以反削也②。諸侯莫不懷交接怨而不忘其敵③,伺強大之間,承強大之敝,此強大之殆時也。知強大者不務強也④,慮以王命全其力,凝其德。力全則諸侯不能弱也,德凝則諸侯不能削也,天下無王霸主則常勝矣。是知強道者也。
[注釋] ①出:當為“士”字。下同。②上“以”字:當為衍文。③懷交接怨:當為“懷怨交接”。④強大:當為“強道”。
彼霸者不然,辟田野,實倉廩,便備用,案謹募選閱材伎之士①,然后漸慶賞以先之,嚴刑罰以糾之。存亡繼絕,衛弱禁暴,而無兼并之心,則諸侯親之矣;修友敵之道以敬接諸侯,則諸侯說之矣。所以親之者,以不并也,并之見則諸侯疏矣;所以說之者,以友敵也,臣之見則諸侯離矣。故明其不并之行,信其友敵之道,天下無王霸主②,則常勝矣。是知霸道者也。閔王毀于五國③,桓公劫于魯莊④,無它故焉,非其道而慮之以王也。彼王者不然,仁眇天下,義眇天下,威眇天下。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親也;義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貴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敵也。以不敵之威,輔服人之道,故不戰而勝,不攻而得,甲兵不勞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知此三具者,欲王而王,欲霸而霸,欲強而強矣。
[注釋] ①案:語助詞。選閱:選拔。伎:通“技”,技能。②霸:當為衍文。③閔王毀于五國:指齊閔王(也作湣王)在位時,燕將樂毅聯合燕、趙、楚、魏、秦攻破齊國,閔王逃到莒。④桓公劫于魯莊:公元前681年,齊桓公與魯莊公結盟于柯,桓公被魯臣曹沫劫持,被迫答應歸還魯國土地。
王者之人:飾動以禮義①,聽斷以類,明振毫末,舉措應變而不窮。夫是之謂有原。是王者之人也。
[注釋] ①飾:通“飭”,整飭。
王者之制:道不過三代①,法不貳后王。道過三代謂之蕩,法貳后王謂之不雅。衣服有制,宮室有度,人徒有數,喪祭械用皆有等宜②,聲則凡非雅聲者舉廢,色則凡非舊文者舉息,械用則凡非舊器者舉毀。夫是之謂復古。是王者之制也。
[注釋] ①三代:指夏、商、周。②宜:通“儀”,儀等,等級。
王者之論①:無德不貴,無能不官,無功不賞,無罪不罰,朝無幸位,民無幸生,尚賢使能而等位不遺,析愿禁悍而刑罰不過②,百姓曉然皆知夫為善于家而取賞于朝也,為不善于幽而蒙刑于顯也。夫是之謂定論。是王者之論也。
[注釋] ①論:通“倫”。②析愿:當作“折愿”,制裁狡詐的人。愿,通“傆”,狡詐。
王者之等賦①、政事②,財萬物,所以養萬民也。田野什一,關市幾而不征,山林澤梁以時禁發而不稅,相地而衰政③,理道之遠近而致貢,通流財物粟米,無有滯留,使相歸移也④。四海之內若一家,故近者不隱其能,遠者不疾其勞,無幽閑隱僻之國莫不趨使而安樂之。夫是之為人師。是王者之法也。
[注釋] ①“之”字后當脫一“法”字,本句應作“王者之法”。②政:通“正”,擺正,處理。③衰(cuī 催):差別。政:通“征”,征賦,征稅,賦稅。④歸(kuì饋):通“饋”,贈送。
北海則有走馬吠犬焉,然而中國得而畜使之;南海則有羽翮、齒革、曾青①、丹干焉②,然而中國得而財之;東海則有紫、紶、魚、鹽焉③,然而中國得而衣食之;西海則有皮革、文旄焉④,然而中國得而用之。故澤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魚,農夫不斫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賈不耕田而足菽粟。故虎豹為猛矣,然君子剝而用之。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載,莫不盡其美,致其用,上以飾賢良,下以養百姓而安樂之。夫是之謂大神。《詩》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⑤此之謂也。
[注釋] ①曾青:銅精,可以繪畫和熔化黃金。②丹干:丹砂。③紫:細麻布。當為“绤”(xì隙)字,粗麻布。 ④文旄(máo毛):染上色彩的牦牛尾。⑤“《詩》曰”句:見《詩經·周頌·天作》。大王,即古公亶(dǎn膽)父,周文王的祖父。
以類行雜①,以一行萬,始則終,終則始,若環之無端也,舍是而天下以衰矣。天地者,生之始也;禮義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禮義之始也。為之,貫之,積重之,致好之者,君子之始也②。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參也,萬物之總也,民之父母也。無君子則天地不理,禮義無統,上無君師,下無父子,夫是之謂至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始則終,終則始,與天地同理,與萬世同久,夫是之謂大本。故喪祭、朝聘、師旅一也,貴賤、殺生、與奪一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一也,農農、士士、工工、商商一也。
[注釋] ①類:統類。行:察。雜:泛指萬物。②之始:當為衍文。
水火有氣而無生①,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 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 曰:分。分何以能行? 曰: 義。故義以分則和,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故宮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時,裁萬物,兼利天下,無它故焉,得之分義也。故人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離,離則弱,弱則不能勝物,故宮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頃舍禮義之謂也。能以事親謂之孝,能以事兄謂之弟,能以事上謂之順,能以使下謂之君。君者,善群也。群道當則萬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長②,群生皆得其命。故養長時則六畜育,殺生時則草木殖,政令時則百姓一,賢良服。
[注釋] ①氣:古人認為氣是一種物質,萬物都是由氣構成的。②六畜:指豬、羊、牛、馬、雞、狗。
圣王之制也,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鳣孕別之時①,罔罟毒藥不入澤②,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③,故魚鱉優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④。圣王之用也,上察于天,下錯于地,塞備天地之間,加施萬物之上,微而明,短而長,狹而廣,神明博大以至約。故曰: 一與一是為人者謂之圣人。
[注釋] ①黿(yuán 元):大鱉。鼉(tuó 駝):鱷魚的一種。②罔:同“網”。罟(gǔ):網的總稱。③污:池塘。④童:山無草木。
序官:宰爵知賓客、祭祀、饗食、犧牲之牢數①,司徒知百宗、城郭、立器之數②,司馬知師旅、甲兵、乘白之數③。修憲命,審詩商,禁淫聲,以時順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亂雅,大師之事也。修堤梁,通溝澮,行水潦,安水臧,以時決塞,歲雖兇敗水旱,使民有所耘艾,司空之事也④。相高下,視肥墝,序五種,省農功,謹蓄藏,以時順修,使農夫樸力而寡能,治田之事也。修火憲,養山林藪澤草木魚鱉百索⑤,以時禁發,使國家足用而財物不屈,虞師之事也。順州里,定廛宅⑥,養六畜,閑樹藝,勸教化,趨孝弟⑦,以時順修,使百姓順命,安樂處鄉,鄉師之事也。論百工,審時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備用,使雕琢文采不敢專造于家,工師之事也。相陰陽,占祲兆⑧,鉆龜陳卦,主攘擇五卜⑨,知其吉兇妖祥,傴巫、跛擊之事也⑩。修採清(11),易道路,謹盜賊,平室律,以時順修,使賓旅安而貨財通(12),治市之事也。抃急禁悍(13),防淫除邪,戮之以五刑(14),使暴悍以變,奸邪不作,司寇之事也(15)。本政教,正法則,兼聽而時稽之,度其功勞,論其慶賞,以時慎修,使百吏免盡而眾庶不偷,冢宰之事也(16)。論禮樂,正身行,廣教化,美風俗,兼覆而調一之,辟公之事也。全道德,致隆高,綦文理,一天下,振毫末,使天下莫不順比從服,天王之事也。故政事亂則冢宰之罪也;國家失俗則辟公之過也;天下不一,諸侯俗反,則天王非其人也。
[注釋] ①宰爵:官名。犧牲:古代祭祀用的豬、牛、羊等。②司徒:掌管民政的官。百宗:百族。③司馬:掌管軍隊的官。乘:四馬拉一車叫乘。白:通“伯”,古代軍隊編制,百人為伯。④司空:掌管土木工程的官。⑤索:當為“素”字,蔬菜。⑥廛(chán蟬):古代城市居民的房子。⑦趨:通“促”,敦促,促進。⑧祲 (jìn浸):古人認為它是陰陽二氣相侵形成的不同的云氣,預示著吉兇。⑨五卜:指占卜時出現的雨、霽、蒙、驛、克五種兆形。⑩擊:通“覡(xí習)”,男巫。(11)採: 當為“埰”字,墳墓。清:廁所。(12)賓: 當作“商”字。(13)抃急: 當作“折愿”。(14)五刑:墨(臉上刺字)、劓(yì藝,割鼻子)、剕(fèi沸,斷足)、宮(閹割)、大辟(砍頭)。(15)司寇:掌管刑罰的官。(16)冢宰:宰相。
具具而王①,具具而霸,具具而存,具具而亡。用萬乘之國者,威強之所以立也,名聲之所以美也,敵人之所以屈也,國之所以安危臧否也,制與在此②,亡乎人。王、霸、安存、危殆、滅亡,制與在我,亡乎人。夫威強未足以殆鄰敵也,名聲未足以縣天下也,則是國未能獨立也,豈渠得免夫累乎③! 天下脅于暴國,而黨為吾所不欲于是者④,日與桀同事同行,無害為堯,是非功名之所就也,非存亡安危之所墮也⑤。功名之所就,存亡安危之所墮,必將于愉殷赤心之所。誠以其國為王者之所,亦王;以其國為危殆滅亡之所,亦危殆滅亡。
[注釋] ①具具:前一“具”是動詞,具備;后一“具”是名詞,條件。②與:通“舉”,都,全。③渠:通“詎”,難道。④黨:同“倘”,假如。⑤墮:當為“隨”字。
殷之日,案以中立無有所偏而為縱橫之事①,偃然案兵無動,以觀夫暴國之相卒也②。案平政教,審節奏,砥礪百姓,為是之日,而兵剸天下勁矣③;案然修仁義④,伉隆高⑤,正法則,選賢良,養百姓,為是之日,而名聲剸天下之美矣。 權者重之,兵者勁之,名聲者美之。夫堯、舜者,一天下也,不能加毫末于是矣。權謀傾覆之人退,則賢良知圣之士案自進矣;刑政平,百姓和,國俗節,則兵勁城固,敵國案自詘矣;務本事,積財物,而勿忘棲遲薛越也⑥,是使群臣百姓皆以制度行,則財物積,國家案自富矣。三者體此而天下服,暴國之君案自不能用其兵矣。何則? 彼無與至也。彼其所與至者,必其民也,其民之親我也歡若父母,好我芳若芝蘭;反顧其上則若灼黥,若仇讎。彼人之情性也雖桀、跖,豈有肯為其所惡賊其所好者哉! 彼以奪矣。故古之人有以一國取天下者,非往行之也,修政其所莫不愿,如是而可以誅暴禁悍矣。故周公南征而北國怨,曰:“何獨不來也?”東征而西國怨,曰:“何獨后我也?”孰能有與是斗者與? 安以其國為是者王。
[注釋] ①案:語助詞。 ②卒:通“捽”(zuó昨),沖突。 ③剸(zhuān專):通“專”。勁: 強勁。“勁”前當脫一“之”字。④然: 當為衍文。⑤伉:極。⑥薛越:同“屑越”,散亂。
殷之日,安以靜兵息民,慈愛百姓,辟田野,實倉廩,便備用,安謹募選閱材伎之士;然后漸賞慶以先之,嚴刑罰以防之,擇士之知事者使相率貫也,是以厭然畜積修飾而物用之足也。兵革器械者,彼將日日暴露毀折之中原,我今將修飾之,拊循之①,掩蓋之于府庫;貨財粟米者,彼將日日棲遲薛越之中野,我今將畜積并聚之于倉廩;材技股肱、健勇爪牙之士②,彼將日日挫頓竭之于仇敵,我今將來致之、并閱之、砥礪之于朝廷③。如是,則彼日積敝,我日積完;彼日積貧,我日積富;彼日積勞,我日積佚。君臣上下之間者,彼將厲厲焉日日相離疾也,我今將頓頓焉日日相親愛也④,以是待其敝。安以其國為是者霸。
[注釋] ①拊循:安撫。②股:大腿。肱(gōng工):上臂。③來:通“徠”,招徠。④頓:通“敦”,頓頓焉,親厚、誠懇的樣子。
立身則從傭俗①,事行則遵傭故,進退貴賤則舉傭士,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則庸寬惠,如是者則安存。立身則輕楛,事行則蠲疑②,進退貴賤則舉佞侻③,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則好取侵奪,如是者危殆。立身則憍暴,事行則傾覆,進退貴賤則舉幽險詐故,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則好用其死力矣,而慢其功勞,好用其籍斂矣,而忘其本務,如是者滅亡。此五等者,不可不善擇也,王霸、安存、危殆、滅亡之具也。善擇者制人,不善擇者人制之;善擇之者王,不善擇之者亡。夫王者之與亡者,制人之與人制之也,是其為相縣也亦遠矣。
[注釋] ①傭:通“庸”,平常。②蠲(juān捐)疑:遲疑。③侻:通“銳”,口才好,口齒伶俐。
【鑒賞】 孔、孟早就在反復推崇王道,并非荀子首創此說。但與前者只是空洞地倡導不同,荀子自王之“為政”、“聽政”始,至王之“立身”、“事行”止,把王道的具體內容闡述得全面而詳備,其政治思想的輪廓亦隨卷漸次展開。
在這個縝密周全的施政體系當中,關于如何增長經濟的闡述顯得很是醒目。怎樣有效地開發自然是荀子在很多篇目里都曾涉及的一個主題,人的主體性與自然的本體性是這個主題的兩面,荀子試圖通過對這兩面的辯證整合來促成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這種求和諧的意識源于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即天人合一,這是許多學人心目中最理想的生活境界。但是與他們更多地將人作為天的附庸,不斷呼吁人應順其自然,不應聽憑自己的無盡欲望而向自然無度索取不同,荀子在主張尊重自然的同時,將人作為獨立并具有支配能力的個體擺在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儒家以“仁”為本。“仁”包含著同情和愛,而這種同情和愛所施與的對象不僅有人類,還有自然萬物。至宋明時“仁”更被賦予了一種普遍的生命關懷意味。據說程頤的學生宋哲宗曾隨意手折柳枝,程頤非常嚴肅地告誡他不可這樣,并從發芽的柳樹談到“生”,從“生”再談到“仁”,講了一大番道理。荀子則認為,萬物不管怎樣可貴,都不可能與人相媲美。因為“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有了這么多與生俱來的優勢,所以人能“制天命而用之”(《天論》)。
作為一個被無數先人或時人深深思慕的力量化身,“天”的神秘莫測早已為人所熟知與敬畏。然而片面強調人的主體性,一味的盲動與無序不僅改善不了人的生活,還會給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災難。所以荀子提出要“適時”,希望借此走通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之路,一步步接近褪去神性光環的自然之天。具體而言,即“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鱔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認為,這不僅要作為一種倡導,更要成為一種法度,并設立專門的官員也就是“虞師”來督管,以切實保障“以時禁發”的實行,這在當時無疑是極具見地的新見。
時至今日,我們已經從傳統的農業社會邁進工業社會。在這個人們瘋狂追求高品質物質生活的年代,自然的承受能力總被有意無意地忽略。我們似乎終于得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一切,卻幾乎同時迎來了自然的反擊。作為共同構成世界這個大整體的兩個部分,人類與自然如何走出相互折磨的困境,是我們在重溫荀子眼中的“王者之制”時無法回避的問題所在。
上一篇:荀子·法行篇譯注
下一篇:荀子·王霸篇譯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