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記游廬山詩
蘇軾
仆初入廬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見,殆應(yīng)接不暇,遂發(fā)意不欲作詩。已而見山中僧俗皆云:“蘇子瞻來矣!”不覺作一絕云:“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游??晒稚钌嚼铮巳俗R故候?!奔茸赃忧把灾嚕謴?fù)作兩絕云:“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庇衷疲骸白晕魬亚遒p,神游杳靄間。如今不是夢,真?zhèn)€是廬山?!?/p>
是日有以陳令舉《廬山記》見寄者,且行且讀,見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詩,不覺失笑。旋入開先寺,主僧求詩,因作一絕云:“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辭。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蓖鶃砩侥媳笔嗳?,以為勝絕不可勝記,擇其尤者,莫如漱玉亭、三峽橋,故作此二詩。最后與總老同游西林,又作一絕云:“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yuǎn)近高低無一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逼蛷]山詩盡于此矣。
蘇軾在這篇文章里記敘了他元豐七年(1084)赴汝州途中游覽廬山時作詩情景??偣蔡岬狡呤自?,其中《漱玉亭》、《三峽橋》兩首五古雖是他自己頗為得意的寫景名篇,卻只提了一下篇名而未引詩句;然而主要用意并不在于描繪景物的五首絕句卻都抄錄了全文,再加篇首文尾都用“仆”字自謙,表明這篇文章有可能是為答復(fù)某一朋友的詢問而寫的。那位朋友顯然已經(jīng)讀過了他的那兩首五古,也就不必再抄錄了。
本文所抄錄的五首絕句都寫得明白如話,但往往含有相當(dāng)深刻的哲理,和禪宗的偈語頗有相近之處。蘇軾這次游廬山,原本不想作詩,要仔細(xì)地觀賞一下廬山的美景,不料被人認(rèn)了出來,于是人們熱情奔走相告,這情景使他很受感動,一高興就破了戒,作起詩來。從“可怪深山里,人人識故侯”這兩句詩里可以看出蘇軾在當(dāng)時知名度很高,甚至象廬山這樣僻遠(yuǎn)之地也有景慕者,而且并沒有因他遭到貶謫而疏遠(yuǎn)他。對此,蘇軾既感到出乎意外,又感到十分欣慰。這種感情都在“可怪深山里,人人識故侯”兩句中表露出來。又覺得這詩寫的不大妥當(dāng),不免自笑,所以說“自哂前言之謬”。在詼諧之中,脫口又吟出第二、第三兩首絕句。在第二首中采用擬人手法,把廬山想象得和人一樣富有感情,對“故人”表示熱烈歡迎,對素?zé)o感情的陌生人則是“偃蹇不相親”,傲然屹立,不理不睬。在“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眱删渲械摹白R”字,既聯(lián)系著前詩“人人識故侯”的“識”,同時也道出了他希望成為廬山故人與之相親的情感。所以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苯又鞒龅牡谌捉^句詩似乎是在同廬山這個初次識面的新朋友繼續(xù)寒喧,除說到神交已久之外,就是強烈地表達(dá)這次見面的興奮和喜悅了。
第四首詩是有感而發(fā)的。由于友人陳令舉(舜俞)在文章中把徐凝的廬山瀑布詩和李白的詩相提并論,覺得未免好笑,因此寫出這首詩來表示自己的見解。同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相比,徐凝的“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的確是黯淡無光的。李白的詩好比藝術(shù)大師筆下的山水,而徐凝的詩卻不過象是技術(shù)人員用圓規(guī)直尺之類畫出來的機械圖象罷了。其主要差別在于意境的有無。
文章抄錄的第五首絕句,即《題西林壁》。這首詩含有深刻的哲理,表現(xiàn)出生動的理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兩句,乃是千古絕唱。它不僅是針對原先寫的“要識廬山面”那句詩來了一次翻案,更重要的是以詩歌的語言形象而又生動地闡述了“當(dāng)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啟示人們要跳出狹小的天地,以客觀的態(tài)度,從宏觀上總體觀察,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質(zhì)。
這篇短文,以游記散文的形式記述游廬山作詩經(jīng)過和所作之詩,寫法很別致,不須雕琢,只是依次寫來,逐一說出,親切自然,頗有情趣。
上一篇:林紓《記云棲》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龔自珍《說京師翠微山》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