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謝中書,即謝征,曾任安成王蕭秀的中書鴻臚,故稱謝中書。這封信中所描寫的可能就是陶弘景隱居茅山一帶的山水景色,為江南山川之美寫下了最精采的一頁。
極盡游玩山水之樂,競相吟詠山川之美,已成六朝文人的風尚,朋友同好相聚美談之時、書信往來之際,都少不了這個話題。“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正概括了這種時風;同時,這兩句又是從時空的廣度總寫江南山水。“古來”,不是一代人;“共談”,又非少數人。人人談論河山的秀麗,已是由來已久了,從而深刻地揭示了江南山光水色,不知吸引了多少時代、多少文人的傾心關注、游觀美談。這里,未寫山水而感受在先,既表達了作者稱美的激情,又以先聲奪人之筆,引人入勝。
總寫之后便具體構象,詳細描繪。美不勝收的江南風景,即使是長篇巨制的賦體也難以罄書,而陶弘景僅用十句四十個字,就生動而細致地展現出壯美的全景畫面,語言的凝煉,手法的高超,不失為千古妙筆。作者緊扣山川的三大美點,多視角多側面地逐層描繪。山奇水清,這是俯仰所見的第一個美點。“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仰見山峰,拔地而起,高聳云端,盡其雄奇的壯美;俯視深谷,水流清澈,直視無礙,盡其清新的秀美;舉目眺遠,兩岸石壁,五色紛呈,交相輝映,鮮麗奪目。這里從山峰、石壁、水流三個層次,仰見、俯視、眺望三個視角,完整地層現了山水在自然空間中、觀者視野里無處不美。江南山川更是無時不美,這就是山川之美的第二個特點:四季如春。“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林木四季蔥綠,竹葉千年一色,終年常青,沒有秋凋冬枯,始終呈現出春天生機勃勃的景象,富有春青的無限活力。山高林密又會形成早晚有寂寞冷清,而這里卻迥然不同,朝夕喧鬧而活躍,這是山水之美的第三個特點。“曉霧將歇,猿烏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清晨,霧氣剛剛消散,山川早已熱鬧非凡,猿聲鳥語,齊相和鳴,打破了清晨的寂靜,入耳動聽,賞心悅目。傍晚日落,萬籟俱息,而活躍的魚兒在水中自由地游蕩著,追逐著,令人日暮忘倦,留連忘返。這一層曉霧、鳴鳥、躍魚的動態描寫,同山峰、石壁、林竹的靜態,相映成趣,具象鮮明,確有臨文見景的真切感受。
最后,作者從側面又進一層渲染烘托,給人以不盡的美好想象,留下難忘的深刻記憶。“實是欲界之仙都”,仙都神奇莫測,虛無縹緲,然而不可企求,而江南山川美境就是人間的仙都。這一比喻,有力地渲染了山水奇異的意境,引人遐想,令人神往,富有莫大的感召力。不過,這山川之美又非人人隨時所見,南朝偏安江南,文人游客,窮山盡水、探幽尋奇的人,又何止萬千,而作者卻說自從謝靈運以來,除了他自己,就再也沒有人能觀賞領略到了。這夸張之筆,既強烈地襯托了山川美境的奇異,也透露出作者的思想隱密,要想享樂山川美景,非避世深居,足跡山水而不可得。
上一篇:《穆天子傳》《穆天子游舂山》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陳仁錫《紀游》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