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789
威廉·布萊克創作并雕刻的詩集,出版了大約二十二冊。其中大多數詩的主題為童年,有些甚至是以兒童簡樸的筆法寫成。比如《小羊羔》(“The Little Lamb”)和《掃煙囪的孩子》(“The Chimney Sweeper”)。還有以幼兒時期為主題的詩歌,如《綠茵的回響》(“The Echoing Green”)。還有其他的詩歌則引入了將在布萊克后期的詩歌中出現的預言的基調以及個性化的意象,如《失蹤的小女孩》(“The Little Girl Lost”)和《找到的小女孩》(“The Little Girl Found”)。《天真之歌》反對教會的禁欲觀點,肯定人生的歡樂,并表達了人與周圍自然環境不可分割的感情。詩中對耶穌和天使的歌頌,則具有一定的宗教和神秘色彩。詩歌多用象征手法,揭示人類精神的原始本真。布萊克說“童稚的微笑是他的真容”。搖籃中的嬰兒,自由嬉戲的孩童,到處游蕩的牧羊人,都是一樣的純真、歡樂、美麗、自由。他們與自然融為一體不分彼此,處于纖塵未染的境地,如在創世之初,處處流露著超驗性和神秘性,好似發自宇宙深處的光未被阻隔地投射出來。其中的名句是: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國,君掌盛無邊,剎那含永劫。盡管這些詩歌有著如贊美詩般簡明的詞匯和搖籃曲一樣的節奏,可它們有時背離了上下文而蘊含別樣深意。《天真之歌》中經常暗示出對天真狀態的挑戰和腐蝕:孩子們懼怕黑暗,兇猛的野獸威脅著羔羊,奴隸制禁錮著黑人,一點卑鄙的交易就換取了掃煙囪小孩的勞動。在《神圣的星期四》(“Holy Thursday”)中,一大批孤兒院的孩子們在保羅大教堂屋頂下列隊行進,為的是贊頌上帝,但是,這首詩歌一方面洋溢著孩童的樂趣,另一方面卻成了對嚴管和剝削以及“巧妙監護窮人的那些老人”的自命不凡的一種譴責。該詩集在1795年和布萊克的另一部詩集《經驗之歌》合編,名為《天真與經驗之歌:顯示人類兩個相反側面》(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Showing the Two Contrary States of the Human Soul),被公認是布萊克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上一篇:英國《《天堂和地獄的婚姻》》作家與作品鑒賞
下一篇:英國《《天路歷程》》作家與作品鑒賞